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邓小平如何在上海指点年轻干部吴邦国和黄菊?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选用的四大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明确表态要在全国范围内认真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

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开放窗口,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更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

在中央指示下,上海市政府班子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

原先市政府中13名市长、副市长的平均年龄从65岁降到了52.7岁,大学文化程度占比从38%提高到了100%。

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邓小平对此十分满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多次来到上海,对上海培养年轻人的工作表示支持,并对吴邦国、黄菊等年轻干部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吴邦国和黄菊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90年代先后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承担起了上海发展的重任。

黄菊每当提到邓小平对自己的栽培时,总是感慨万千。他说:

“当年上海调整市级领导班子,书记陈国栋比年龄最小的吴邦国同志大了31岁,比我大了28岁,可以算是我们的父辈。这些老领导与我们素不相识,可是一直扶我们上马,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我们。”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远东曾经最大的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一度有者“东方巴黎”的美誉。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南沿海几个经济特区迅速崛起,上海“经济大哥”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经济效益连年滑坡。

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连续七年都在上海过春节。

时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走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在此期间,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意味深长。

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高瞻远瞩的他将目光投向了浦东的开发工作。

不久之后,朱镕基升至国务院工作,吴邦国和黄菊接过了主导上海发展的重任,分别出任市委书记和市长。

浦东,这块被多年遗忘的的土地,终于在雷鸣般的施工声中迎来了辉煌。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又踏上这块热土,亲临浦东视察。

他再三叮嘱吴邦国、黄菊等人,要抓住浦东开发的时机不动摇,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从前是金融中心,以后也要搞成金融中心,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的表现。

在离开前,邓小平又交代上海负责人要克服一个“怕”字,有勇气尝试,哪怕失败也不要紧。

1992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和杨尚昆在上海实地考察了浦东新区和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建设工地,以及部分外商投资企业。

在参观杨浦大桥时,他亲切地对着百米高处施工的工人挥手致意,在场者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邓小平高兴地表示上海一年内变化很大,同时指出在人才、技术、管理方面,应当再搞得快一点。

2月8日,邓小平在黄菊、吴邦国的陪同下,夜游黄浦江,就选拔、培养、使用年轻干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说:

“人无完人,干部培养要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老一辈也是那样走过来的。”

2月10日,邓小平到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视察。当他走进观察窗视察生产情况时,指着一台从美国进口的离子注入机问道:

“它们姓社还是姓资?”

吴邦国回答说:

“姓社。”

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说:

“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和技术,只要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就姓社。只有搞好开放引进,使我们国家经济技术尽快赶上世界水平,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2月17日,邓小平听取了吴邦国、黄菊关于浦东开发和发展规划的汇报,并对着浦东新区规划图后指出:

“浦东开发晚了,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搞得好一点,现代化一点,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

1994年,是邓小平最后一次与上海人民喜度春节。

在他离开上海前,单独把吴邦国和黄菊叫到车上谈了10分钟,告诉二人现在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一定要为上海抓住二十世纪末的尾巴。

黄菊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感叹道:

“这是他对上海人民的期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每当想起这些,我对小平同志总有说不出的怀念。”

在邓小平的谆谆嘱托和热切关心下,上海的发展比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而他一手提拔并寄予重望的吴邦国和黄菊,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手点燃了上海腾飞的火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