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中央定调2023年经济!罕见未提房地产,什么信号?


对于滚滚的历史长河而言,三年不过一瞬之间。但对于个体而言,三年却是漫长的煎熬。

有人形容,过去的三年是“百废待兴”,也有人称之为是“失去的三年”。这话虽有夸张之嫌,但也道出了七八分真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年来,地产、旅游、餐饮、影院、婚庆等行业,可谓遭遇巨大震荡,有些甚至已接近全军覆没。

经济问题是亿万家庭的头号大山。疫毒之下,很多人的收入大幅锐减,但房贷车贷、水电气暖、米面粮油等日常开销一分不少。一言概之,三年的冲击,让很多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事实上,宏观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更不小,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和PMI指标来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下行周期。

另外今年5.5%的增长目标,很难完成,全年3.3%是多家权威机构合力预测的结果。对比2019年,过去三年GDP一共增长13.7%,平均每年增长4.4%,按照过往的标准,经济增速慢了很多。

有专家做过测算,GDP增速每下降1%,对应就会有200万人的就业出现问题。

庆幸的是,我们刚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现在舆论尚未统一,但大势似乎已无法阻挡。

步子已经迈出,接下来的两三年至关重要,特别是2023年尤为重要。如何破局,如何发展,如何稳住经济增长,如何在新起点创造新奇迹,这不仅是国之大事,更是保民生的根基。

在接近熄火了两年多后,在拐点来临之际,我们看到,很多专家学者,也开始蜂拥献策建言了。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说,“经济显著收缩,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所以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

他建议,推出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计划。比如考虑发放消费券,比如推动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等,引发强烈关注。

提出类似建议的还有北大姚洋、北大黄益平、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媒体发布提振信心的文章的标题,清一色用的都是“夺回失去的三年”,好像大家都商量好了一样。

俗话说,知易行难。

众所周知,每年的12月份都会有两个重磅会议: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月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者是一年中最高级别的会议,不仅关乎下一年每一个人的钱袋子,而且直接指导下一年的经济工作思路。

2023年经济该怎么干?中央定调了!

12月7日上午10点半发布的通稿,对2023年作出了定调:增长成为第一要务,稳中求进成为发展总基调。

接下来铁锤就说一下个人看法。

首先,毫无意外的,把稳增长提到了首位。

这其实很好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铁锤前面说到的,过去三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就业、消费、投资等都被波及。所以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回顾过去四十年,全力发展经济其实一直都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所以今年对经济的提法和往年有很大不同——所用措辞明显能感觉到,对经济的提法带有“进攻性”,比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等。

说白了就是“提质增量”,拆开来说就是,一不能盲目搞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底线原则不能破;二要有明确的GDP增速,尤其是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大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挑大梁。

一言蔽之,2023年就是要拼经济。

如何拼?无非还是两种方式:一做大资产负债表,地方、企业、居民多贷款;二继续发钱。

这两点其实大会通稿也都提到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说到拼经济,有的地方确实已经先行一步了。媒体报道,近日,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组织外贸企业集体赴境外参加经贸活动,抢夺国际订单。很显然,出海抢单,已经成了后疫情时代各经济大省“拼经济”的,第一个看点。

事实上,这几个省市也是率先倡导放开管控的地方。我们总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大,殊不知这背后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地方超前的市场意识和雷厉风行的执政能力。

其次,没有提“清零”。

而且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等措辞不难看出,2023年的工作重心,将由“重防疫”彻底转向“重经济发展”。

尤其要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毫无疑问,消费和投资之于经济发展贡献颇多。但归根结底这是消费者的自我实现和满足需要的日常活动。过去一年,居民部门报复性存钱,存款大增14.5万亿,增幅创出近年来最大。反观贷款,增速大幅下滑,2月份、10月份甚至出现贷款负增长的情况,说明大家还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不敢消费和投资。

而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罪魁祸首就是疫情。2023年,随着国二十条、新十条等尘埃落定,随着管控放开,对14亿人羁绊三年之久的健康码、落地检等也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阻碍经济流动的因素也将不复存在。这意味着,悬在居民头上的利剑,也会逐渐消失。

关于明年的消费修复,有不少人认为,一季度就会振作起来——经过1个季度左右的闯关,全国的社会和经济运作将全面恢复正常。但铁锤认为,还是得走一步看一步。诚然,放开管控对于服务业是重大利好,这一点在英国、美国身上已经得到验证了。尤其是出行链(机场航空、酒店、景区、OTA旅行社等)、餐饮链(餐饮连锁、餐饮供应链、休闲食品等)和影院链等,都是直接受益的,所以反应可能比较快。

但我国的国情不同,也要另当别论:一方面我们的人口基数大,这意味着感染数量会非常庞大,所以高峰期可能会持续更久。另一方面,我们本来就是爱存钱的民族,尤其是经历疫情三年的驯化之后,很多人已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居民端的消费意愿短期可能很难修复。

当然,最重要的是,放开理论上有利于返工,但从其它国家的经历来看,一旦疫情全面爆发则伤害巨大,会产生员工大面积缺岗、失业、物资短缺和通胀上升等多重困境。

毫无疑问,这对于吸纳就业人数多、涉及产业链广泛的制造业,构成利空。这事在经济高度依赖制造业的我国的台湾省、越南、爱尔兰、日本、韩国等都已经得到验证了。

再者,大会一个字都没提房地产,但我们仍然要重点说一下。

这种量级的大会没提房地产,今年不是第一次,2017年、2018年也都没提。但铁锤认为,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会议大概率会提。原因我们此前已经说过了,房地产的重要性不需要过多阐述,它不仅是经济的压舱石,还是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房地产、建筑业直接、间接对GDP的贡献率超过25%。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房地产扮演的其实就是拖累角色。

另外,字面上没提房地产,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能看到房地产的影子。比如大会重点提到“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这里的“安全”涵盖的范围其实挺广的:比如高科技技术研发投入,防止被卡脖子;比如事关民生的能源安全;比如社会稳定;比如保交楼、稳民生等等。

基于这个思路,铁锤认为2023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或者干脆说对房地产这个“亲儿子”的救助还会继续。毕竟就目前来说,房地产的很多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开发商问题楼盘、债务困局、销售下滑,以及买房人信心丧失等,都是“不安全”的。

如何才能安全?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经济好了,大家兜里都有钱,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直白点说,把房地产救起来,回归常态,社会正常的购房需求才能回来,未来不期望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但至少也不能拖后腿。事实上,只有房地产回归平稳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地方、银行、企业、居民的共同安全。

但也别妄想房地产短期能快速复苏,一方面,经济、人口、需求、住房供给等基本面决定了,房地产已经到了天花板,用房地产启动经济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房住不炒深入人心,拼房地产经济,与人民的愿望相违背。

至于房地产最终的走向,其实铁锤在之前也都说过了,一优质房企重点施救,做大做强,承担未来的主要开发责任,房地产逐渐回归实体制造业属性;二债务无解的房企,完成保交楼任务后,要么被并购,有序国有化,要么破产清算,债务由家长来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