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许世友长子许光, 81岁地摊修鞋, 患癌后再立“三不”原则


许世友将军,一生战功无数,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都曾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一生有过三任妻子,共育下7个子女,7个子女后来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在1965年时,他却让自己的长子许光,做了一个艰难决定。许光作为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当时还担任着北海舰队舰艇长,正是前途一片大好时,许光做出的决定,让他本该辉煌的军旅生涯戛然而止。

1974年上映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许光就是主人公潘冬子少年英雄故事的原型,许光原名徐大安,后被父亲许世友改名徐光,1928年徐光出生在河南新县,那个时候,许世友是工农红军中的一员,正在参加创建鄂豫边苏区的斗争。在他三岁那年,鄂豫边根据地失守,许世友跟随红军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自此他们父子便被分开了。

红军走后,许光一家只能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那时战乱四起,到处都在打仗,再加上通讯不发达,很快,许光一家就与许世友失去了联系。因为战争的残酷,一段时间后,许世友的母亲以为儿子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他看着年轻的儿媳妇,实在不忍心让她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为了儿媳的安全着想,最终她强迫儿媳妇改嫁,许光也因此失去了双亲的疼爱。此后许世友的母亲就带着许光和许光的姑姑到处流浪,乞讨为生。

因为许世友是红军的身份,许光一家还要躲避敌人抓捕,有一次,为了躲避敌人的扫荡,奶奶和姑姑带着他在山洞中躲了三天三夜,敌人为了逼出躲在山上的人,还放火烧山,他们躲避的山洞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头发都被烤焦了。躲过敌人的搜捕后,他们继续乞讨为生,期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险象环生的情况,一次次的经历,让许光的心性磨砺的格外坚韧。他坚强的意志也使他成功地从艰苦的大别山老区存活了下来,当时从老区存活下来的人也仅仅只剩下五万余人。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很快就以群众为基础,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大别山百姓的日子也终于安定下来了,在1948年时,机缘巧合下,许光和他的奶奶见到了鄂豫军区司令王树声,而王树声也是许世友的老战友,在他那里,许光和他的奶奶再次得知了许世友的消息。王树声将他们安顿下来,半年后将他们送到了时任山东军区司令许世友的手中,自此分别17年的一家人,再次得以重逢。

此时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许世友顾不上与家人过多的团圆,将他们安顿好后,就再次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战斗中去了,直到全国解放。许世友看着眼前长大成人的儿子,心中又是高兴又有些惭愧,这些年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看着儿子长这么大,却目不识丁,他心中的愧疚感就更沉重了,为了弥补儿子,他尽量多将徐光带在身边,还亲自教导他。

1951年,许世友先后将许光送进第五航空兵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进行学习。因为多年流亡生活的磨砺,许光进入学校后格外刻苦努力,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后来更是一步步从海军北海舰队战士升任为航海长,到后来的舰长。父亲是开国上将,儿子是海军舰艇舰长,可以说许光的前途是一片光明,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然而就在1965年的一天,许世友将许光叫到了身边,对许光提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希望儿子能够代替他,回家乡尽孝。许世友是非常孝顺的,他曾多次接母亲来身边居住,好让他多尽尽孝道,但母亲每次来都住不了几天,就会回老家新县居住,理由是住不习惯,还是老家好。

此时老人年事已高,也经不起来回折腾,而此时邻国又在边境频频制造摩擦,随时都可能发生战事,作为军区司令,许世友实在是脱不开身,于是就像儿子提出了让他带自己回家尽孝的请求。当时许光的内心是不同意的,但看着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许光实在不忍心,最终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回家乡新县。在许光走的那天,许世友含泪说道: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

许光回到家乡后,成为了新县武装部的一名参谋,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照顾奶奶的起居,没事就给奶奶读读父亲来的信,哄奶奶开心,让奶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这样的时光仅仅过了半年,奶奶就离开了人世。奶奶去世后,许世友问他想不想再回海军,与此同时许光的原部队也有意让他回去。但在许光考虑一段时间后,坚定的许世友说道:我不回去了。他决定留下来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许世友知道儿子的决心后也是鼓励他,让他好好干。

许光在武装部任职20年里,他从普通参谋升任到了副部长,在此期间,他从没借用父亲的名声,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为群众排忧解难,还为自己和下属立下了下乡期间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转业后担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他依然保持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次新县遭遇特大洪水,许光身先士卒,投身到了抢险救灾的过程中,还因此身负重伤,倒在了抢险一线,那次他足足昏迷了三天三夜,等他醒来后,第一时间再次投入到了抢险救灾的工作中去。

许光有四个孩子,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70年代时单位盖家属楼,他主动将自家地皮贡献出去供单位使用,楼盖好后,他却只要了一个60多平的两居室。因为工资低,他一家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平时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他用缝纫机自己做的。然而如此节约的他,却在不留余力地资助老红军及其红军的后人,多年来被他资助的就有130多人,资金多达10多万,这几乎是他的所有了。

到了九十年代,虽然生活好了,但许光依然住在他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家具也都是那个时候的,从来没有换过。随着来新县祭拜许世友将军的人越来越多,县里考虑将许世友故居发展为旅游景点,这样也可以给当地百姓带来不错的收入,许光知道此事后,立刻同意了县里的想法,同时他还决定,无偿捐献出父亲居住过的老房子。

2010年的一天,81岁的许光拄着拐杖,手里提着一双手工布鞋,来到了街上一个修鞋的小摊位前,这一幕正好被时任新县香山湖管理处书记杨桂枝看到,她也是来修鞋的,杨桂枝并不 认识许光,她看着老人手里的布鞋,已经有些年头了,此时底子已经磨破了,她心想:难道老人的生活过得很贫穷?鞋子都破成这样了,还要修?出于对老人的同情,她就多看了他几眼。

这一幕也被许光看到了,他笑笑解释道:这双鞋是手工做的,穿久了习惯了,想给他加层底,这样雨天也可以穿。在修鞋的过程中,徐光还关心起修鞋匠的生意,还问他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不好。这些话让杨桂枝看的是一头雾水,等许光走后,修鞋匠才对杨桂枝说道:小姑娘,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吧,他可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啊。

2012年,许光在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他肺部出现问题,于是建议他做进一步检查,但他却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坚持称自己没事,不用检查,后来他的女儿知道后,还专门请了专家到家里给他做检查,没想到他一听是专家,就生气了,说道:专家每天给百姓看病已经够忙的了,你们还麻烦他们,我这病县里医院看看就行了,说着就赶专家离开,让他们回去工作,大家拗不过他,也只能先离开了。

但谁都没想到,因为这次延误,错过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等孩子们说服许光到大医院检查时,发现他的病情已经转化为癌症了。在接受治疗期间,许光反复强调:治病一定要自己家花钱,不准给政府增加负担。

同时表示,治病可以,但必须遵守他的“三不”原则: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即使儿女们都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也只在医院待了20多天就闹着回家了。就在他回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再次被送往了医院,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间。在他弥留之际嘱咐妻子,照顾好这个家,还让妻子将自己这些年他积攒20万元全部捐给家乡。

许光身外将门之后,却从未因此而谋半点私利,一生奉公廉洁、心系百姓,默默为国家做奉献,他是人人应当学习的楷模,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

有人说许世友对他这个儿子太不近人情,但在女儿整理许光的遗物时,打开了从没被他们打开过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叠书信,都是那些年许世友亲笔写给儿子徐光的,信件的内容也都是普通的家书,但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他对儿子的挂念......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