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大集合 > 正文

文学大咖谈|济南市作协副主席王玉珏:写作对于作家来说,就是药


记者 曹竹青 实习生 王艺晓  设计 许晨

王玉珏是省内80后作家的佼佼者,从军队转业到市文联,从事文学杂志主编工作,他的写作生涯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路径。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暨齐鲁书香节8月17日在山东书城开幕,王玉珏的小说集《恐高》和长篇小说《泱泱》参展,王玉珏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两本书的创作灵感。

写作源于对语言的喜欢,就像小孩子喜欢玩具  

王玉珏文学的萌芽来自中学时期的写诗。他对语言文字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最早也是源于对诗歌的喜欢,具体点说,是语言。后来读到了余华、苏童、孙甘露、韩东、鲁羊等一大批先锋作家们的小说,更加确立了这种喜欢和迷恋。

汉语的精致和力量令人着迷,“如果自己也能写出那样的语言,一定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故事的人,对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态度需要表达,最早的写作,就是源于这种对语言的喜欢,很纯粹,很感性,没有道理,就像小孩子喜欢玩具。”

当然,随着写作时间以及年龄阅历的增加,王玉珏逐渐开始关心语言之外的、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正式走上创作道路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第一篇小说的发表。王玉珏的第一篇小说是一个写退伍老兵的军旅题材的短篇,发表在军区的一家文学刊物上。后来又在《雨花》和《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因为这几个小说的发表,王玉珏工作调动给军区首长做文字服务工作,这一调动让他从冗杂的事物性工作中解脱了出来,有了相对充沛的创作时间。再后来,转业离开部队,王玉珏通过军转安置考试选到了当时全市唯一的专业文学创作岗位,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的文学梦。

写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药,需要每天定时服用  

有过军旅经历、当过驻村第一书记、是《当代小说》杂志的副主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王玉珏丰富的社会经历给予了他洞察人情练达的视角。

“对于作家的生活而言,写作是一个巨大的前提,是背景和底色,是辐射和照耀”,在王玉珏看来,工作和生活像是伴侣,相信文学之于任何作家来说,都绝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写作也绝不是一个职业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它自成体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作家,你肯定不仅仅是在写作的时候是,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对我个人来说,文学或者写作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找到了与环境、与日常相处的一种方式。对我来说,文学既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我作为个体与世界相处的一种姿态。”

另一方面,生活之于写作的意义也同样是不言而喻的,作家所必须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写作的经验、文学的经验,同样还要有日常的经验、人生的经验,再天才的作家也写不出自己人生经验之外的东西。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视野和阅历真是一个你毫无办法的事情,你不经历一些人和事,不到达一定的年龄和人生阶段,不亲历某种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你就无法书写那些自我之外的生命个体,因为你没法去感同身受,没有那种虚构能力和代入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构,尤其是文学意义上的虚构,还真的不是完全依靠你的想象力,更多凭借的还是练达的人情,以及对生活真相和人性真相的深刻洞察。

王玉珏认为,热爱写作这件事本身,远远比写出好作品来说更为重要。

“一个作家其实不必太过在意自己写出了什么,是否写出了最好的、最满意的作品。好作品可遇不可求,一部作品有一部作品的命数,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文运。写作状态的好坏与否、作品质量的高下与否,评判首先应该交给自己,怎么评判?那就是看自己是否真正热爱。因为热爱,说明你对自己的写作是至少还是自信的;因为热爱,写作这件事就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生活中的那些焦虑、茫然、虚无感、幻灭感、无力感,甚至恐惧。写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药,需要每天定时服用。”

《泱泱》:写同龄人的城与乡

王玉珏此次参展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的是作品《恐高》和《泱泱》。《恐高》是一本小说集,《泱泱》是80后视角下的城乡中国主题的长篇小说,《恐高》出版的时间稍早一些,它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编的《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四辑中的其中一卷。这部小说精选了王玉珏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共11篇,题材涉及军旅、家庭伦理与城市生活等,其中部分篇章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以及多种年度选本转载和收录过,有的还获得了比较重要的文学奖项。

《泱泱》是最近发表和出版的,也是王玉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于2020年初,正值武汉疫情肆虐。其时除了下沉社区只能居家,反而有了大量的时间专心写作。小说完成得很顺利,八个月,15万字。三泳者的游与岸,一代人的城与乡。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三个年轻人,一个某副省级领导的秘书、一个北京高档小区的物业经理、一个乡村传统手工糖匠,写他们在都市和乡村之间、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大河中的命运沉浮和灵魂泅渡。

王玉珏说,“《泱泱》对于我而言,是一部必然要写出来的作品。”一个作家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他本人其实心里是大致有数的,这取决于两点,一是他自己所经历的,二是他所关注的。关注什么,决定了你想写什么,经历了什么,决定了你能写出什么。  

《泱泱》的三个主人公窦明翰、陈东城、窦明亮,王玉珏最喜欢的是乡村糖匠窦明亮。可以说,是这个人物直接促成了这部小说的诞生。2017年到2019年,王玉珏在商河县挂职第一书记期间,所任职的贫困村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手工糖匠,也就是《泱泱》中窦明亮的原型。老爷爷辈们传下来的手艺,他继承下来,一开始是传统手工作坊,养家糊口,渐渐弄出了名堂,买机器,注册商标,申遗,联系电商,当然这个过程中镇县各级政府也都对他进行了扶持。他也是农民,当然和传统的农民肯定不一样了,跟通常意义上那些离开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也不一样,他所代表的是农村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群体。用社会研究的观点,这是最具有开放性的群体,也是今天在中国城镇中颇具奋斗意识,努力打拼,希冀向上流动的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王玉珏敏锐地从窦明亮的故事里找到了它的文学价值。“我倒并不是想为他们代言什么,一部文学作品也很难做到为某个群体进行代言,作为同龄人,我们经常会在一起聊天,交流很多东西,他的酸甜苦辣,他的难题和障碍,他的尊严以及底线,他与自己每天都要面对的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活、澎湃、具有巨大生命韧性的生存个体,它有文学价值。”

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题目就叫作《吾家有糖》,主人公就是窦明亮一个人。后来考虑又增加了两个人物:通过教育完成了社会地位跃升、成为城市精英阶层一员窦明翰,和因为土地被拆迁征用而离开农村的陈东城。这两个人物,在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是有代表性的。通过这三个人物,能看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在80后一代身上产生的影响和烙印,这些影响和烙印正好与我们的青春是同步的,它必然会和我们的生命发生深刻的、无法回避的联系,正如张玉山老师评论中所写的那样,有疼痛,也有欢愉,有迷茫焦虑,同时也有激情和梦想。

畅销到经典,要通过时间进行过滤  

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暨齐鲁书香节的召开再次让大众关注阅读,关注写作。在经典作品和畅销书之间,有没有真正的鸿沟?王玉珏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王玉珏认为,经典的作品一定会畅销的,起码会长销。现在我们去逛书店、图书市场,可以发现,占据书架主要位置的,很多还是那些经典著作。这说明经典作品还是有市场,读者愿意去购买,现在谁家的书架上还没有几套世界名著、四大名著呢?经典就是有这种魅力,你不一定喜欢,但是你觉得应该要去读一读,就像我们的长城、泰山,你早晚是要去打卡的,因为它的底蕴和文化价值摆在那里,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因为它是“五岳独尊”。

再说到畅销书。畅销,证明了它有很多读者,它满足了许多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我们说,读者分为很多种,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分很多种,有的是猎奇,有的是为了消遣,有的是需要情感共鸣,有的是为了探寻真相、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所以说,畅销的书未必都能成为经典,畅销到经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通过时间进行过滤,要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检验;再一个,我们现在有很多专业的阅读指导团队,比如各种文学选刊、文学奖项,以及各种门类的荐书、榜单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挑选出一些有经典潜质的书。我们相信,时间也好,读者也好,包括专业的读者和那些不是那么专业的读者,其实都不会放掉真正的好作品。

王玉珏,198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小说》副主编。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万字,作品曾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选载,并入选数种“文丛”及年度选本;曾获全军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四届泰山文学奖、第三届山东文学奖,出版《游与岸》《恐高》《假面先锋》,长篇小说《泱泱》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