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毛泽东之女李讷, 30岁时还是单身, 主席: 找个农民也行, 二婚很幸福


1940年8月,延安,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李讷出生了。很多人看到李讷这个名字,总会这样想:既然李讷是毛泽东的女儿,为何不姓毛呢?对于自己名字产生的争议,李讷是这样的解释的,“‘讷’,取自于孔子《论语》中的名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我叫讷,姐姐叫敏。”

李讷只解释了“讷”这个字,没有解释为何姓李。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李讷是毛泽东老来得女,他非常高兴,但考虑到女儿姓毛可能太引人关注,所以就让她随母亲姓;二是1947年胡宗南率领20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党中央主动撤离,在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化名“李德胜”,他认为这个化名给自己带来了好运气。

俗话说,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毛泽东子女众多,可只有李讷在他身边度过了完整的童年。李讷出生时,毛泽东已经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也渴望享受亲情的温暖。李讷长时间生活在父母身边,她无疑受到父亲的教诲机会。

但是,李讷也是毛泽东教育最严厉的一个孩子。对此,李讷曾说:“父亲从小就要求我们不要特殊,千万不要有‘娇骄’二气,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翘尾巴。为人要有志气,要有毅力。可以说,没有父亲对我那样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我非常感谢父亲言传身教般的教诲。”

毛泽东经常是通宵工作,如何才能让他多休息,曾经成为工作人员一道难题。随着李讷渐渐长大,大家找到了“秘密武器”,每当毛泽东工作累了还不休息,大家就把李讷找来,让她进毛泽东的办公室。

一看到女儿,毛泽东往往会放下手中的工作,逗女儿玩一会,或者带着女儿出门散散步。李讷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到成为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秘密法宝’。”李讷和毛泽东父女之间有一个约定的秘密:毛泽东称李讷为“大娃娃”,而李讷称毛泽东为“大爸爸”。

李讷很早就学会说话了,“爸爸散步去”成为她的口头禅。李讷说:“我父亲到后来进城还说呢,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两三岁,只能攥着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三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作为在毛泽东身边生活时间最长的孩子,李讷有着“红色公主”之称。在战争年代,李讷给毛泽东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举个例子,1945年底,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岸英告诉父亲,弟弟毛岸青已经考取了莫斯科东方大学。

毛泽东很高兴,当即给远在莫斯科的毛岸青写了一封信。信中,毛泽东写道:“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到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即李讷)问候你,她现在已五岁半了。她的剪纸,寄你两张。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信件内容寥寥数语,毛泽东还特意提到了李讷,可见这个小女儿在他心中的地位。1947年3月,国民党重兵进攻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准备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带着李讷最后离开,当看到天空战机时,他对女儿说:“你看看飞机轰炸,听一听炮声,这也是对你的锻炼。大人需要锻炼,小孩子也是需要锻炼的。”

不久,战争形势恶化,女儿呆在身边毕竟不太方便。为了李讷安全考虑,毛泽东将她托付给组织上派来的一名叫李若的阿姨照顾。李讷先是来到陕西兴县,之后又跟随中央机关转到山西。

尽管毛泽东忙于战事,可对女儿十分关心,经常写信询问李讷的情况。父女分别约大半年,之后两人在山西省榆社县箕城镇的南河底村相见了。看到女儿来了,毛泽东远远地就张开双臂,“大娃娃,我的大娃娃,可把爸爸想坏了。”

疼爱并不意味着溺爱,毛泽东有着自己的分寸,对子女的教育他很严格,从不允许以他的名义搞特殊。战争年代,李讷跟着父亲无法进入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于是毛泽东平常教她读一些书。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正式开始上学。去学校报名前,毛泽东一再要求李讷不许在登记表家长栏里填写“毛泽东”的名字。李讷在北京上育英小学,距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上学。

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后,认为这是搞特殊化,不允许这样做。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让李讷直接住校。李讷后来说:“我小学住校,一个礼拜回家一次,跟大家一样。刚开始其实有小车接送,父亲说这很不好,是特殊化。于是,每当周末放假时就让一辆大车,一次中南海的小孩都接回来。”

李讷读中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小学时穿着比较漂亮,像一只快乐的蝴蝶。读中学时,李讷的穿衣风格出现了重大变化,很少穿鲜艳的衣服了,衣服以灰蓝色的学生服为主。也是从中学开始,原来天性活泼的李讷性格开始有些孤僻,很少跟同学交朋友,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渐渐讷于言了。

李讷的众多同学后来分析,原因很可能是李讷的家庭背景特殊,她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前面提到,毛泽东对子女要求严格,李讷随着年龄增长,也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必然受到众多人的关注,所以就谨小慎微,沉默寡言了。

然而,时间一晃30年过去了,当年梳着两根辫子,穿着小花裙的女儿,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大姑娘了。毛泽东对子女的婚姻一直很开明,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所生的女儿,她也提到父亲主张子女自由恋爱的想法,他说:“对于我们兄妹,爸爸是很尊重我们个人的感情的。他从来不把我们不能接受的感情以父辈之权强加给我们。他允许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情感小天地。”

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姻为例。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当时刘思齐和毛岸英才结婚一年多,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非常关心儿媳的个人问题,因为刘思齐一直没有再找对象的想法。

作为父亲,毛泽东深知刘思齐的毛岸英的感情,但毛岸英毕竟牺牲了,总不能让年轻的儿媳一个人过一辈子。后来,在毛泽东亲自关怀下,刘思齐改嫁了,再婚的婚姻颇为幸福。刘思齐后来说:

“岸英牺牲后,主席就跟我做了很多观众,总是说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嘛。他就总动员我,总做工作,他还是传统的观念。一个女孩子应该在三十岁之前成家立业,他也希望我能在三十岁之前再结婚,快点更好。”

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写道:“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鲜为人知的是,毛岸英跟刘思齐结婚前,有人曾给他介绍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1945年底毛岸英回到延安,当时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在抗大学习的傅姓女孩。当时毛岸英没有恋爱经验,初次见面后他告诉毛泽东,这个女孩蛮不错。

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那个女孩一定很漂亮,不漂亮你也不会动心。这是人之常情,我可以理解。但是,见漂亮女孩舅舅动心,这一条我就不能理解了。”毛泽东接着说:“那个女孩除了外表漂亮,你对她有什么了解呢?她的想法,品德,性格等,你都知道吗?”

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这位傅姓女孩因为不能适应延安地区的艰苦生活,回北平去了。从毛岸英爱情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毛泽东非常注意引导要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965年,李讷从北大毕业后,随即分配到《解放军报》担任一名编辑。1968年,李讷响应父亲的“五七指示”,来到江西省进贤县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五七干校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当时各地以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是一处进行劳动的场所。

在五七干校,性格内向的李讷总是独来独往,一有空就关在房间读书。当时堂姐毛远志、堂姐夫曹全夫也在这里,在五七干校劳动很辛苦,李讷干起来从不惜力,给人感觉有一股泼辣劲儿。当时从化粪池到田地施肥现场有两里地,李讷直接把一担约八十斤粪便直接挑到地里。江西夏天非常炎热,可李讷从不叫苦。

1970年,李讷已经30岁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标准的剩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当年毛泽东如此关注儿媳的改嫁事宜,所以他对女儿婚姻同样关心。看到身边人对李讷婚姻比较关心,毛泽东的回答也很简单,“(大娃娃的婚姻)我不干涉,他找个工人也行,农民也行啊!”

爱情说来就来,这不30岁的李讷在进贤五七干校就遇到了一个普通人,小徐。小徐当时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的一名服务员,他性格开朗,待人非常热情,经常帮大家干活。

休息时,小徐经常邀请李讷一起散步、打球,两人一来二往便熟悉了。对于这个年轻开朗的男孩,李讷颇为欣赏,时间久了,两人产生了感情。“毛主席的女儿跟一名服务员谈恋爱了!”这是一则爆炸性消息,很快毛泽东也知道了这件事。

李讷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女儿年龄就是再大也不能找一个服务员啊!李讷却很执着,一再对母亲表示非小徐不嫁。执拗不过母亲,李讷就写信给父亲,请毛泽东给她说情。

1971年9月,毛泽东收到了李讷的信。据毛泽东警卫队长陈长江回忆:“那天,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118厅的沙发上,他把李讷的信看了又看,但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于是,主席就把送信的人喊来,认真地问男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人,在哪个单位,两人的关系到了什么地步了……”

负责送信的人详细回答了毛泽东的问题,小徐是东北人,工人家庭出身,父亲是山海关火车站的一名扳道工,为人忠厚老实。送信的人还对毛泽东说:“别看小徐是一名服务员,也没有上过大学,可非常努力学习,劳动也非常积极,两人的感情是在日常辛苦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他们都希望尽快结婚。”

毛泽东同意了,随即在书信上批示“同意两人结婚。”有了父亲的支持,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举行了非常简朴的婚礼。婚礼当天,毛泽东托人送来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一封亲笔信,祝贺两人新婚。

李讷结婚后,和丈夫继续在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两人儿子出生了,取名徐小宁。一家三口看似幸福,其实矛盾已经开始产生。李讷在父亲身边生活多年,加上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她酷爱读书写字,劳动之余总是拿着一本书阅读。

反观小徐,初中文化,没有读过多少书,生性好动,喜欢热闹。两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思想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李讷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可小徐只是希望一日三餐能吃饱肚子就可以了。慢慢地,两人之间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少,到最后处于分居状态,婚姻走向破裂。

眼看无法继续在一起生活了,李讷带着孩子回到北京,而小徐则被“安排”到河北铁道学院继续读书,不久两人正式离婚。第一段婚姻以悲剧收场,李讷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内心深处从此对婚姻生活很是排斥。

毛泽东也知道李讷离婚的事宜,可他处于的位置也不便说些什么,只是将对女儿的担心深深埋藏在自己。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李讷很难去中南海见到父亲,加上北京街头巷尾不时传出毛泽东女儿离婚的消息,一时间李讷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1973年,组织上安排李讷担任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因精神刺激、身体情况不好,无法胜任工作。到了1976年10月后,李讷完全就是一个普通人,她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组织上考虑李讷之前居住环境比较差,就将母子俩安排住进了中央警卫局宿舍一套四居室内。

当时还有一位保姆,也许是接连遭遇变故,李讷经常跟保姆吵架,最后这个保姆也离开回老家了。就在李讷认为自己将和儿子相依为命走完自己一生时,一个男人来到了她的身边,让她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生活。

这个男人名叫王景清,两人从结识到结婚是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和妻子韩桂馨从中撮合的结果。李讷几乎是韩桂馨一手带大的,而韩桂馨和李银桥的婚姻又是从中牵线的,如今李讷生活艰难,韩桂馨非常着急。

1962年,跟随主席身边多年的李银桥被毛主席派出天津市担任公安局副局长。1979年,李银桥被调回北京任北京市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李银桥一回到北京,就和韩桂馨去看望李讷。

看到李讷如今生活艰难,两人眼泪当即就流了下来。回来后,李银桥和韩桂馨商量,一致认为李讷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不行。韩桂馨对李银桥说:“银桥,主席在世时对咱们那么关心,帮助咱们结婚成家。如今主席不在了,咱要像主席关心咱们那样关心李讷才对。”

李银桥点头同意,夫妇两人决定帮助李讷重新组建一个家庭,这样李讷的生活就不会那么艰难了。时间到了1983年,李银桥的战友王景清来北京看望他,韩桂馨认为给李讷找对象的机会来了。

王景清,1927年出生于陕西榆林,家境贫寒,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刚参军时,因年龄太小,王景清主要在后方医院从救护伤员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景清先是在中央警卫团工作,之后又调到刘少奇那当一名警卫。

王景清也有过一段婚姻,后因夫妻理念不同,就分手了。来北京看望李银桥夫妇前,王景清独身一人,也渴望重新组建家庭。李银桥认为王景清为人正派,自己对他又很了解,于是就希望将他介绍给李讷。

王景清对李讷并不陌生,当年当警卫时就多次见到李讷。当韩桂馨提议安排两人见面时,王景清没有拒绝。韩桂馨后来说:“那天王景清听说要安排跟李讷见面是,他没有说什么,但是我从他的眼神中明白了一切。”

1984年的一天,韩桂馨安排王景清和李讷见面。当时李讷44岁了,而王景清已经57岁了,这是一段黄昏恋,两人心里都没有底。或许都是第二段婚姻,共同的经历让两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李讷率先问道:“我处境不好,现在的情况你也有所了解,你会不会嫌弃我?”

王景清回答的很坦然,“我们年龄都不小了,哪有什么嫌弃的,你不嫌弃我,就已经很幸运。”

第一次见面,双方给彼此都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但是,李讷一想到再结婚,内心又开始犹豫了,第一段婚姻对她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别人会不会再说闲话?

从李讷那里回来后,王景清不止一次向她求婚,都被委婉拒绝了。王景清也逐渐了解到李讷内心的顾虑,于是决定跟李讷敞开心扉聊一聊。一天,王景清和李讷去一座公园里散步。眼看再不说出心里话,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前不久李讷又拒绝了他一次。

王景清说:“你的所有经历我都清楚,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你受了很多委屈。我也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可如今我们年龄都大了,往后可能也没有多少日子了。既然你我内心彼此爱恋,为何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呢?别人说闲话就让别人说吧,日子是我们自己来过。”

那一刻,李讷被说动了,她同意了王景清的求婚。1985年冬天,李讷和王景清准备结婚。两人决定婚礼以低调方式进行,只是在家中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一些朋友来吃饭,仅此而已。

李讷苦尽甘来,终于有了幸福的家庭。婚后的日子,王景清和李讷非常珍惜,两人相濡以沫。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可王景清却做到始终如一。李讷身体不太好,王景清承担了几乎所有家务活,还给妻子做了一把舒服的椅子。

王景清爱好书法绘画,做饭烧菜都是一把好手,用李讷的话来说就是,“在家里,老王是大师傅,我是清洁工。”婚后,李讷开始创作剧本,王景清很担心老伴的身体,不止一次地提醒道:“你现在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千万不要太伤神,真正写不出来也没事,慢慢来。”

李讷后来说:“我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王景清喜欢散步,李讷后来腿疾不便长时间行走,结果王景清直接戒掉了这个爱好。

为方便带李讷去医院看病,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景清就是李讷内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他身边,李讷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值得一提的是,李讷和王景清如今携手走过了30多年,在一些公开活动现场,偶尔还能看到两人的身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