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哈医大四院妇科成功为一名女性剥除180多个子宫肌瘤并保留子宫


近日,哈医大四院妇科杨艳琪教授成功为一名多发性子宫肌瘤女性剥除了180多个子宫肌瘤,最终为其保留了子宫,并最大程度保留了生育功能。

据悉,35岁杨女士,10年前因多发子宫肌瘤,于当地医院行腹式子宫肌瘤核除术。近期,杨女士因为月经量增多、出现头晕乏力,前往医院检查超声提示子宫多发肌瘤复发,子宫内膜受压,导致患者中度贫血。杨女士走访多地医院,均建议她切除子宫,杨女士多方打听慕名找到哈医大四院妇科专家杨艳琪教授。杨艳琪教授对其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患者肌瘤多发、肌瘤融合、多部位生长,诊断为比较罕见的弥漫性子宫肌瘤病。但由于杨女士年轻、有生育要求,需保留子宫,为满足患者需求,尽可能多地核除肌瘤、减少术后反复,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生育功能,杨艳琪教授经过综合分析,为患者制订了经腹子宫肌瘤核除术联合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如期顺利进行。术中,杨艳琪教授先行宫腔镜手术,逐一切除宫腔内肌瘤至内膜平整,恢复正常宫腔形态。随后开腹探查,见子宫如妊娠4个月大,上次手术导致子宫与周围组织广泛黏连。分离粘连后可见子宫表面及肌壁间触及多个肌瘤,大小不等、难以计数、边界不清、质软,最小如米粒状,肌瘤相互融合。切开子宫浆肌层,用尽量少的子宫肌层切口,从每个切口剥除肌瘤,保留正常肌层组织。采用U形联合麦穗缝合,尽量让子宫形成光滑面。手术历时近4小时,共计核出肌瘤结节182枚,杨女士的子宫终于保住了。术后,为预防患者复发并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妇科专家杨艳琪教授介绍说,弥漫性子宫肌瘤病(DUL)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的生长方式,较罕见。近年随着临床医师及超声医师对该疾病认识增加,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均为育龄女性,病因不清,主要特点是子宫弥漫性、对称性增大,大量界限不清、融合性的小肌瘤累及宫体全层,肉眼可见的肌瘤结节可达数百、数千个。DUL患者不易怀孕,即使能够妊娠,也有自然流产的风险,甚至子宫破裂的风险。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经典方式为全子宫切除术。但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DUL患者来说,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有生育要求的DUL患者多选择经腹子宫肌瘤核除术。

最后杨艳琪教授提醒各位女性,定期的妇科查体极其重要,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但是多发性子宫肌瘤需要注意与弥漫性子宫肌瘤病相鉴别,该病极为罕见,复发率极高。目前治疗方法多种,我科依据患者病情及需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传统手术方式与腔镜微创手术相结合,同时辅助药物保守治疗,以期为患者带来最佳疗效。

专家简介

杨艳琪

哈医大四院妇一科

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副主任

周二全天门诊

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以及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脱垂等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的个体化诊治。

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多年,始终推行妇科疾病的“微、无创治疗”理念,熟练完成各种宫腔镜手术和腹腔镜下高难度的四级手术,如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卵巢癌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及复杂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等。在省内率先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将平时4个操作孔完成的手术只在1个孔径内完成,实现创伤最小化,被称为“微创中的微创”。利用腔镜手术特长,进行不孕症的微创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开展最前沿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为更多的患者圆了微创梦。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多次获得“先进医疗骨干”、“杰出贡献医师”和“优秀医务工作者”等称号。主持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引进并开展黑龙江省新技术6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著书2部。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学会妇科单孔腹腔镜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妇科学组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妇幼保健及优生优育协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联生殖专业委员会理事

黑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