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名臣》|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本书是针对清朝历史中影响极大的数十名文臣武将所写的一部人物传。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看名臣们的宦海浮沉,共同思考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辛峰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昨天我们读到了《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里作者对左宗棠一生的叙述与分析。这其中有他力争收复新疆的果敢、智慧与计谋,也有他与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比较。

换句话说,左宗棠的人生中干了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正确的事,那就是收复新疆。这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干这么一件大事,也就知足了。那么,后面我们会读到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初始发迹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他的发迹就是因为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

曾国藩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一个未来的接班人,就把他派出去,搭乘洋船从安庆将淮军转运到上海,然后由上海向西一直打到常州,恢复了苏南这个重要的财赋之地,后来又镇压了捻军,所以他是军功出身。

作为战场上的统帅,李鸿章非常注重洋枪洋炮的作用,他本人也曾将华尔、戈登的洋枪队作为雇佣军。李鸿章非常机灵善变,没什么原则,不像他老师曾国藩比较守拙。

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成为汉大臣的首席。以前汉大臣总是居于满大臣之下,比如张廷玉、鄂尔泰都是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虽然资历浅,但是朝会的时候一定得排在张廷玉的前面。

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朝会的时候却必须排在文华殿大学士官文这个饭桶的后面。

李鸿章成为文华殿大学士的时候,宝鋆是武英殿大学士,但朝会的时候李鸿章的名次却在宝鋆之上。

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而且他还被赏赐了三眼花翎,这是清朝贵族宗室才会有的待遇,地位特别高,连曾国藩都没有。

李鸿章特别讲究实际,他不是空谈理论的一个人。李鸿章一直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横行中国,就是因为船坚炮利。他认为首先要把自己的军队配置好,建立一个强大的军队。

但李鸿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是浅了一点,他没有认识到真正富强的本源之计是遵循西方的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和人的思想上的改革。

188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双方约定,将来朝鲜如果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要互相知会,等事情平定了就要撤回,不能留防。

这给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后,甲申易枢,恭亲王奕䜣下台,他的弟弟醇亲王奕譞成为执政者。奕譞缺乏奕䜣那样的才干和威望,唯慈禧太后马首是瞻。

实际上,洋务运动以这一年为界,前面是奕䜣在主持,后面是慈禧太后亲自领导,奕譞只是在底下跑腿干活。

由于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相当于“太上皇”,不好进入军机处,于是久担任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一把手,李鸿章则是他的副手。

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拥有两艘铁甲舰、七艘巡洋舰、六艘炮舰、六艘鱼雷舰,还有练习舰、运输舰,在编二十五艘,此外还在旅顺、大连、威海等处海军基地修筑了数十处新式炮台,安装了一百多门进口大炮。

其中,旅顺还拥有规模宏大的海军船坞总埠。

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中国海军的进口和国产舰只规模已经变成亚洲第一,居世界第九位。

照例,朝廷每年应该拨给北洋海军二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但实际上每年都在减少,最后变成每年只有五六十万两。

而十九世纪末正赶上造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北洋海军购买的舰船不出几年便逐渐落伍,从航速、火力等方面开始落后于世界海军的主流水平,而且日本购买的舰船越来越先进,让李鸿章产生了很大的危机感。

北洋海军的提督是出身淮军的丁汝昌,而他手底下的军官多是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福建人,双方矛盾很大,因为丁汝昌缺乏海军指挥经验,完全是凭李鸿章的心腹的身份上去的。

在总教官英国人琅威理被撤职以后,北洋海军整个的操练都废弛了。

李鸿章不是没有看到这些问题,但他也无可奈何。

当时日本把北洋海军当成头号大敌,把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用来发展海陆军。

当时日本政府年度财政收入仅为八千万日元。从1893年起,日本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元,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若狂,一定要和中国一决高下。一定要消灭北洋海军。

但清政府还在大肆铺张筹办慈禧太后的大寿,没有相应的危机感,二百多万两的购舰巨款还存在银行。

危机果然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向中国告急。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军驰援朝鲜,并按照《中日天津条约》的规定,知会日本。

日本随后也派兵到朝鲜,数量还远超清军,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形势变得紧张起来。

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是世界战争史上铁甲舰的对决。

北洋海军在护送清军登陆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联合舰队攻击,战斗持续五个小时,最后五艘军舰被击沉,日舰虽然被击伤,但没有一艘沉没。

这说明北洋海军从技术装备到兵员素质全面落后于日本海军。

战争失败后,清廷只能求和。当时李鸿章已经被撤职。但是日本不愿意接待级别太低的官员和谈。李鸿章又被官复原职。

十年之后,李鸿章又和伊藤博文见面了。在谈判过程中,因为清廷的电报密码被日本破译。伊藤博文在赔偿数字两亿两上寸步不让,果然清廷最后接受了这个数额。

这就是《中日马关条约》,中国还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不过在俄、德、法三国的干预下,辽东半岛被以三千万两的价格赎回来了。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朝野,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与东亚朝贡体系的崩溃。

李鸿章本人在这时也跌到了人生的低谷,担任了二十多年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被罢免,淮军和北洋军在甲午战争中损失殆尽,他的老本赔光了。

一个裱糊匠

甲午战争三年后,清朝来了个右满舵,进行戊戌变法,非常激进,但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随后清朝又开始左满舵,回归所谓的传统,导致了更大的悲剧——庚子国变。

但李鸿章并没有因为这一切沉寂下去。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周游各国。

他去过美国,到过欧洲各国,又去了俄国。而且受到热烈欢迎。他见多识广,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要强。

他还接受过《纽约时报》的采访,抨击当时美国的排华法案。他去俄国圣彼得堡,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但实际上是去拉拢俄国来对付日本,签订了《中俄密约》。

李鸿章还在签订《中俄密约》时收受了贿赂,叫“李鸿章基金”,高达三百万卢布,相当于当时的一百五十万美元。

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爆发了曹州教案,德国趁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就是现在的青岛。第二年迫使清廷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胶州湾九十九的租期。

接着,俄国打着抗德的旗号,进入旅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旅大租地续约》,将军港旅顺、商港大连湾租借给沙俄二十五年。

同时,沙俄取得了东清铁路南满线的修筑经营权。其实这是俄国与德国的双簧。随后英国也来了,要求租借威海卫。于是掀起了十九世纪瓜分中国的狂潮。

晚年的李鸿章曾说,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谁知甲午战争让自己晚节不保。

他还说,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办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说自己没有一件事是能放手办理的,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这就像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然明知为纸片糊裱,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如果有日本这样的强敌一定要扯破屋子,在没有预备修葺材料,不知何种改造方式的情况下,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怎么能负这个责任呢?

其实,他抱怨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1900年,清朝预备向十一国宣战,当时李鸿章是两广总督。李鸿章让各地电报局压下了这个宣战诏书。后来八国联军打下了北京,又要签订合约了,慈禧太后和光绪逃到了西安,李鸿章又被派了出去。

谈判中,李鸿章不承认清廷与十一国宣战,提出义和团为“叛逆”,说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书是被挟持之下发出的。

这年九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需要向各国赔偿总计四点五亿两白银,分三十九年偿还,从关税和盐税中扣付,这就是“庚子赔款”。

李鸿章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条约签订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李鸿章是清末最能干的大臣,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他贪污也很厉害。他还接受俄国的贿赂,自以为得计,其实被俄国人耍的团团转。

临死前俄国公使还逼迫他要履行承诺,最后李鸿章吐血而亡也与此有关。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里作者对李鸿章一生的叙述与分析。这其中有他的少年得志与中年发迹,也有他办理洋务运动的过程,还有他晚年作为外交大臣的耻辱与死去。

换句话说,李鸿章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个人物,是挡在腐朽无能的清廷与贪婪的西方各国之间的裱糊匠。可是裱糊匠再有才能,也只能是一个裱糊匠。纸屋子终归是撑不了多久的。那么,后面我们会读到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