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竺·艾哈迈德·可汗:“一带一路”恰恰让发展中国家明白,不该效仿和照搬他国模式


[文/竺·艾哈迈德·可汗]

中巴经济走廊让巴基斯坦女性“掌舵”

前两天我去了云南华坪县,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我见到了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在一次全体学生的集会上,张老师邀请我和孩子们聊聊。当时有一个女孩问了我三个问题:“你怎么看待'巴铁'这个称呼?”“中巴'一带一路'合作有哪些进展?”还有“你对未来的合作前景有什么期待?”

我当时很震惊,我以前在很多采访中被问到过这些问题,但是被一个生活在山区里的女孩如此真诚地询问,还是第一次。她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诚恳又自信。

我和学生们说,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像华坪女高一样的学校,是由中国企业建设的,这些学校让很多像她们一样的巴基斯坦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有了读书上学的机会。我告诉她们,她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因为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人民,都因为中国而受益匪浅。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女性赋权一直是一个没有被认真重视的问题。近些年,我在巴基斯坦的各个城市,尤其是二线和三线城市,见到很多原本没有工作机会的女性,因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建设实施,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前有一条新闻在巴基斯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一个中国投资的项目中,巴基斯坦女性当上了拖拉机驾驶员。在中国这可能不算什么,因为中国女性已经在职场中担任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是在巴基斯坦的很多地方,女性赚钱养家还是稀罕事,而如今她们成了拖拉机驾驶员,成了真正意义上“掌舵”的人。我很高兴这件事情能够在巴基斯坦掀起巨大的声浪,并且收获了很多积极的声音,这意味着我们社会的一些思想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有极大助益的——这是中巴经济走廊带给我们的非常重要的影响。

修了路,建了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去评价“一带一路”或者中巴经济走廊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在于数字有多么亮眼——修了多少路、架了多少桥、建了多少港,更重要的,是人的经历和人的感受。

在巴基斯坦,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中巴经济走廊有了工作,有了更好的生活。我曾经和许多巴基斯坦人聊天,他们中有记者,有商户,其中也有很多女性,我询问他们对于中巴合作项目的看法和感受,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真实的改善,并且希望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继续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在2017年去过中国在瓜达尔援建的法曲尔学校,那时它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如果没有这所学校,那些孩子们可能就真的不会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现在,他们在法曲尔学校接受的是整个区域内最高标准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这都是为未来发展播撒下的种子。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我所知,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各个项目几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去关注当地的教育、医疗和基本公共设施,尽其所能去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些原本不必投入过多的领域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面,这是企业为长远的规划做打算,因为这些对当地社区的投入在未来将会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似乎习惯于在前行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改进,如何进步,并付诸实施。

中国带着我一起成长

这也是我多年来生活在北京的感受。我感受到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在越变越好,也感受到我自己随之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想这是大多数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个国家会带着你一起成长。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15年,那时我感受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我希望去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际视角、以及中国希望促成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所以我申请了清华大学的硕士项目,准备来中国读书。当时我身边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来中国学习国际关系。但是就在我出发之前,2015年4月,中巴签署了一系列涉及中巴经济走廊的合作文件。这件事让很多我身边的朋友理解了我想要去学习中国的动机。

刚到北京时,我像很多人一样,被这里基础设施的便利所震撼。我被触动的原因是,基础设施的发达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也代表着一国政府为了确保其人民的幸福生活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随着六年来的不断学习和感受,我发现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视角和我理想中的状况不谋而合——各国平等,人民被尊重,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命运的权利——中国把这些理念放进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也是为什么在2017年,硕士毕业之后,我选择进入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成为了一名“一带一路”领域的研究员。

“一带一路”让发展中国家学会寻找自己的路径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中国对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的理念,恰恰是这项倡议最具价值的原因之一。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投资和中国模式,中国让各个共建国家意识到,发展中国家不需要也不应该去效仿和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在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比如巴基斯坦,在中巴经济走廊被提出之前,巴基斯坦经历了极具挑战性的一段时期,面临许多发展问题。我的个人感受是,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可能在一夕之间便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后,许多人误认为这是中国提供给巴基斯坦的发展规划。

然而,巴基斯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巴基斯坦的发展规划也不应该是中国的规划。中国一早就明确了这一点,中巴经济走廊不是中国的,而是欢迎各个国家来共建的,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以互惠互利为前提的投资,和在中国证明有效的发展经验。至于借鉴多少、如何借鉴、怎样实施,这是巴基斯坦本国政府和人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在巴基斯坦落地,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巴之间的经验交流,我能感受到这样的发展理念在巴基斯坦已经变得越来越主流。人们开始认识到,看似简单地去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是行不通的,我们能做的,是把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到最好。

中国从未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将自己的发展理念强加给任何国家,而是将自己的资源和发展经验摆在你面前,供你参考,然后希望你可以放下戒备,建立起合作关系。中国在这一点上的坚持,在我看来至关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力决定另一个国家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或者应该如何去进行所谓的“辩证思考”——我认为这些无关痛痒的所谓“术语”恰恰体现了一些国家的傲慢。

疫情提供了一个蓄力的机会

就在我以为,经过六年的了解,中国已经熟悉到不会再让我感到惊讶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

疫情期间我一直留在中国,和在华的巴基斯坦学生保持联络的同时,我也在中外媒体上分享我在中国的真实情况,这段经历让我非常感恩。作为一个试图学习和理解中国的人,我真的看到了这个国家可以强大到什么地步。我看到了中国人可以如此自律,如此耐心;也看到了一个政府和社会可以真正以一种无私的方式在运作,人们待在家里,外出佩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我真的再一次被震撼了。

中国的抗疫经验不仅赢得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巴基斯坦人的尊重,也推动了中巴经济走廊在疫情下继续建设。科学有效的抗疫措施使得一些项目没有受到大规模影响,比如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就是在疫情期间顺利竣工,在2020年10月25日开通运营。

当然,也有一些项目在疫情期间受到了全球流动受阻的影响,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却也有好处——我们利用这段时间为接下来的发展和规划进行了非常充分、详实的准备工作。中巴两国的使馆、政府、社会组织一起讨论、商议、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我相信等一切回归正常,我们开始实施这些规划的时候,中巴经济走廊将会有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巴铁”就要风雨同舟,心心相印

同时我认为,未来更高质量的中巴合作,也依赖于两国间更多的人文交流。而中巴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为建立这种人文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我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就经常去北京,我家里摆放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手工艺品和装饰品,当时的电视节目里也有很多中国的角色,这些元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于中国的看法。和我一样,大多数巴基斯坦人的成长经历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中国的认同和喜欢。

来到中国之后,我发现这种情感真的是相互的。我在中国感受到了很多作为巴基斯坦人的“专属待遇”,每当和别人说起我来自巴基斯坦,无论对方是什么职业、什么背景,我总会收到非常温暖的回应。所以“巴铁”真的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词汇,它意味着在过去的困境中我们风雨同舟,也代表着在未来的交往中能够心心相印。

2021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渊源远不止于此,我们的人民有着上百上千年的联结,所以在下一个70年里,我们应该期待更多的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尊重、理解、并欣赏彼此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更多的人文沟通。当人的交流变得密集,包括商品、服务、技术等其他经济和社会要素的流动都会被带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