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不生孩子不对”,专家爹味发言劝生: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愿生了?


这几天的热搜,有点魔幻。

十条有九条都是在谈论生育这事。

对于年轻人不婚不育这事,他们急了。

登顶热搜的是这条“专家称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说这话的是一个经济学家,她说:“子女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语出惊人,得网友怒评:“闭嘴吧你!”

“子女是耐用消费品”,这种说法,连同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认可。

这不就是把孩子当成商品,不就是把“韭菜”换了种说法吗?把活生生的人当成“韭菜”,难免令人心寒。这话,直接让不少年轻人更加确定了不育或者直接不婚不育的想法。

前几天,“群众生育观念已转向少生优育”的话题也冲上热搜,引起不少的关注。

国家卫健委对于此前全国政协提出的《关于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早婚早育的提案》作出回应:

“2015年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时,删去“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时也删除了晚婚晚育的条款。《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也没有“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相关表述。

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

对这代年轻人来说,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网络上不乏有年轻人表示自己会选择不婚不育,官方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想法。

据数据显示,2021年90后登记结婚的人数不超过1000万对,占整个人群比例不足10%。我国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仅为956万,是近61年来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这样的数据令人担忧,但这也不是专家可以如此粗暴劝生的原因。

与其高高在上,指责年轻人生孩子是不对的,不如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好好想想为何年轻人“谈婚育色变”。

说实话,不婚不育的这代人,常被外界冠以“自私自利”、“不正常”的评价,但好像从未有人真的来问问他们为何要选择走这一步。

年轻人不婚不育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

首先,是生育观念的转变。

这代人,是听着“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口号长大的,让他们转变想法,立马换成“一对夫妻生两娃,老有所养不再怕”、“两个子女是幸福,三个子女是希望”根本不可能。

他们奉行的观念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他们眼里已然无效,毕竟,连他们自己都在各种啃老。

比如,内卷盛行,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无奈之下,只能回家当起了“全职儿女”。

孩子在家陪伴家人,然后负责一家人的三餐和家务劳动,然后爸妈给发工资。

这种现象被戏称为“新型啃老”,毕竟“给父母打工也是在打工。”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把孩子生下来是要让他来享福,而不是来受苦。在当下这个环境里,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会让孩子一生都过得苦哈哈的。

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并不少。

他们有这种顾虑奇怪吗?

不奇怪。

因为他们自己也都过得苦哈哈,也正对未来没有抱有希望地活着。

一方面,社会就业环境差,职场内卷,好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很多硕士博士生都在卷本科岗位。考公考编的热也在持续上涨。暂时有工作的,也在忧心自己哪天就被优化裁员了。

以前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在的年轻人则是“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毕竟,屌丝逆袭和阶层跨越的故事,在如今越来越少了。

普通人终其一生,拼尽全力,也不过是成为一个体面的普通人。而他们也明白普通人在时代洪流面前有多渺小。

两相比较,我们也就能理解他们为何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对自己充满了不自信。

另一方面,内卷环境下,职场加班严重,年轻人光是应付工作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谈恋爱、结婚和生孩子。

清明出圈的“陈志龙因强制加班痛骂领导”的事,尽管后来被证实为伪造,但仍旧引起大量网友的共鸣,原因就在于职场加班现象真的太严重了。

无止境的996,毁掉的不止是年轻人的生活,更是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

再来,高不可攀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多年不涨的工资也都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钱,没有希望,这样的他们,何尝会想要孕育下一代呢。

当然,目前针对年轻的人这些顾虑和担忧,有关单位和部门已经陆续有政策支持了。

湖南、浙江、吉林、安徽、广东等多地出台生育支持政策。从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到免费上学、发放现金补贴、甚至购房补助等等,各地鼓励生育措施方式多元。

比如,陕西省明确规定生三孩增加15天产假、10天护理假,还推行父母育儿假,子女三岁以内父母每人每年可休10天育儿假。

四川攀枝花则是生娃就发钱,对生二孩和三孩的家庭,每孩每月发500元补贴金,发到孩子3周岁。

深圳也发布通知称,生育第三个子女的,拟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10000元,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9000元。

发放补贴和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真的能有效刺激年轻人生育吗?

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长期来看,效果可能杯水车薪。因为这些没有真正解决年轻人不婚不育的痛处。

有网友说:生孩子补贴一套房,明年生育率一定会高。

话糙理不糙。

首先是这育儿补贴和高昂的育儿成本相比不过是毛毛雨,育儿更大的成本还在后头,这些都是要父母去承担。而父母面对自己高昂的生活成本就已经拼尽全力,育儿就更有心无力了。

毕竟现在也不是以前给孩子一口饭不饿着就行的育儿时代了。

昨天,行动君发布的“丈夫痛骂剖腹产老婆3小时”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对女性来说,生育不仅会带来生理性伤害,亦会带来很多社会性伤害。女性职场歧视就是其一。

女性产假延长表面上是对女性的特别照顾,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剧女性回归职场的难度。

很多公司本来明里暗里就在歧视女性了,只单方面延长女性产假,更是加剧压缩女性职场生存空间。

好多做HR的网友爆料,很多岗位都只要男性,不要女性。因为觉得女性不稳定,后期会结婚生子,心思都会放在家庭。

今天,我看到一个新闻,说广东拟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用于“妈妈岗”设置。

“妈妈岗”灵活上班,弹性工作,让妈妈们带娃工作两不误。

乍一看,这个政策非常人性化,可以缓解家庭压力,也能让妈妈有社会属性了。

但如果在政策层面没有提供给企业应有的支持,那“妈妈岗”是否也是在变相把妇女往家里赶呢。

毕竟如果没有实际的补助和奖励,企业出于经营角度考虑,很难保证会真的去响应政策。

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才有用。单喊口号,无非又是一个既要又要。既要名声,又要效益,最后受伤的仍然只有妈妈们。

而且,我至今都觉得起“妈妈岗”这个名字非常不妥,育儿不只是妈妈的责任,爸爸也对孩子也有抚养、照料的义务,“妈妈岗”改为“育儿岗”不更好嘛。

所以,什么时候育儿的主体能够从妈妈变成父母,不要全社会都认为育儿只是母亲责任的时候,我想,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得到提升。

在上一代人眼里,结婚生子是自然而然,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做就是不正常。

但时代不同,人的观念在变化发展。

有网友说:

“有生育想法的人,达到一定条件后自然便会生育了,而对那些不想生的人来说,可能无论多大的补贴和支持都没办法改变他们的想法。”

是的,不过无论如何,结婚生子都应该是一个成年人基于自身情况、充分考虑后的行为,而不该是被外界和社会裹挟后的无奈行为。

看过一句话:“我不是不婚主义者,也不是必婚主义者,我是幸福主义者。”

结婚是为了幸福,生娃也是未来享受孩子承欢膝下的乐趣,离婚也是为了幸福,没有什么该与不该,人的价值是多元化的,结婚与否,生娃与否,都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点亮“赞”+“在看”,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选择的权利,都能在这世俗生活中,寻得令自己心安幸福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中国小康网《关于早婚早育,卫健委最新回应→》

珠海妇联《广东拟广泛开发“妈妈岗”岗位,鼓励灵活上班》

原创:图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