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汪海林: 竟有人问我, 能写个给买办翻案的戏吗?


[视频/汪海林]

[内容提要]

好久没跟大家见面,今天说一下最近两个戏。一个叫《人生若如初见》,这个戏刚和观众初见就下架了,未来恐怕很难再见了。另一个戏叫《广州十三行》,戏还没有上,网友看了故事梗概就觉得问题很大,因为主人公伍敦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个走私鸦片的商人,而这个戏却把他写成了正面人物、民族英雄。

在我们的创作中,男一号、女一号很重要,如果故事的主人公代表的是某一种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政治倾向,那这种戏一般会出问题。上述两个戏就是这样踩雷的。

随着网友们深挖创作细节,大家都在纳闷一点:《人生若如初见》的制作方其实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我所知道的情况是,这个戏是10年前为辛亥革命100周年准备的,当时没排上队,因此没能顺利和公众见面。所以,我们如果把创作背景放到10年前,考虑一下当时文化圈的氛围,也就不难理解这个故事的剧本为何会将保皇派作为核心人物,以此来讲述近代革命史了。

在大银幕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有戏说历史的范型,也有汲取最新历史研究成果进行拍摄的历史正剧。不过,我在多年以前就有个看法,我觉得我们创作人在一个戏里不要过多地写历史观念。某些在历史学界都有争议的话题,将其放到公共平台、放到普通受众当中去并不合适,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有些话题可以留给历史学者去争鸣,但并不适合普及给普罗大众。

我觉得最好的历史剧是莎士比亚式的,它不专注于理念和立场的表达,而以描绘人物命运为根本,就像莎士比亚写国王的故事,他不是在写国王代表的政治体制,也不是在研究政治体制。可是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历史剧其实就在变相地写官场、写现实政治,我们创作人的精力不是放在把戏写好,而是着重于借历史剧来影射现实,进行某种政治表达。对于这种创作方式,我个人很不喜欢。

我们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重写文学史”,历史学界也有“重写现代史”的理念,看上去像是一个学术口号,但其实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味。一些人不敢直接重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但是他们敢“重写”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的历史。

《人生若如初见》海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