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古代将士头盔上为什么都会有个“枪尖”? 网友: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头顶“避雷针”、身穿“鱼鳞甲”、脚蹬牛皮靴,是古代将士们的统一着装,不仅可以提升战力、又美观统一。

特别是头盔上“避雷针”式的枪尖,让后人费解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最初的头盔并没有枪尖,汉朝的时候将士们喜欢用很长的羽毛作为装饰,绑扎在头盔顶上,越是凶猛好斗的鸟羽毛,越能体现佩戴者的强悍威武。

随着时间的发展,鸟的羽毛演变成了金属的枪尖,作用也从单纯的装饰向战场实用性转变,枪尖的长短、粗细、附属品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避雷针”式枪尖的作用,也在实时变化。

用于自我防御,防止钝器所伤。头部作为人体最突出、最脆弱、又最重要的地方,牵系着人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最重要的感官,平时都需要认真保护,更别说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时了。

所以,头盔的使用基本上与战争的发展是同步的,最早的头盔要追溯到殷商时期,古称“胄”。

在冶炼技术没有成熟前,用的是皮胄,成熟后,发展成铁胄或铜胄。一个完整的胄分为胄脊、盔体片、护额片、项顿片等部分,用绳子或麻线缝合在一起。

最初的皮胄或铁胄,并没有盔顶上“避雷针”式的枪尖,盔顶上与盔体是连成一体的。这样的盔,在战场上能够抵挡大部分武器的伤害,但却抵挡不了一些重型武器。

比如重锤、钝斧等重量大、敲击类武器,这类武器砸到头盔上,瞬间的重压和波动,对脆弱的大脑是致命的伤害,轻则脑震荡头晕目眩、重则颅内出血很快死亡。

当将士们发现这个严重的问题后,一直在尝试改进头盔,用了很多办法,比如加厚盔顶处材料、内嵌松软的材料等。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就开始在冶炼过程中想办法。

从最初的盔顶铸个圆球状物体,到圆柱状物体,最后发展成枪尖状物体,军队在一步一步完善头盔的防御功能。

盔顶有了枪尖的头盔,在遇到钝器时,能够分散钝器砸击所带来的直接力道,起到很好的防御保护作用。

用于备用枪尖,以备不时之需。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更新换代,头盔也不例外,有专业的武器研究者在琢磨如何完善它的作用。

在发现枪尖式头盔的防御作用后,军队又在攻击作用方面也做出一些改进。

最初的枪尖是在冶炼时直接镶嵌在头盔上的,不能插拔、不能取下。但经过改进后,枪尖可以任意的在头盔上安装与卸载,作为手中长矛的备用枪尖。

大家知道,古时士兵手中的长矛类武器,并不是通体金属制成,而是由木柄、金属头组合而成。

这样的武器,在惨烈的面对面作战中,很容易出现掉落、砍断等情况,头顶的备用枪尖就能发挥大作用,简易安装后继续战斗。这相当于为手中武器加了一道“保险”。

用于当作武器,肉搏决斗使用。既然可以当作长枪的备用枪尖,那么头盔上的枪尖是不是也能单独使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据记载,在宋朝时期,北方的辽国、金国等少数民族国家,骑兵的战斗力很强、冲击性很强。宋兵与这些骑兵作战时,面对第一波远程冲击,使用的武器是长矛、长枪等长兵器。

当抵挡住骑兵冲击,双方进入近身缠斗时,面对敌人使用的弯刀,宋兵使用的长兵器就受限了,没法挥舞劈砍,战斗力明显下降,肉搏战中落了下风。

为此,宋朝的兵器研究者想了一个办法,把头盔顶上的枪尖,换成可拆卸使用的短兵器。这个办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肉搏战中的劣势问题,成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斗争中常用的武器。头盔顶上的枪尖,在作战中的进攻作用和防御作用,都很实用,也被后世一直沿用。

比如,区分敌我的标志,这个作用需要盔缨的配合。枪尖上搭配不同的盔缨,既可以区分敌我,还可以区分我军的不同军队,在历史上也有使用的记载。

还比如,方便使用头盔煮饭。这个作用也好理解,毕竟作战中什么环境、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在没有炊具的情况下,把头盔倒立插在土里,下方生火,就是一口煮饭的锅了。

综上所述,被人们戏称为“避雷针”的头盔枪尖,既有它的实战作用,又有它的装饰作用,更有它的生活作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只要对作战有利,都值得被使用和继承。

古人在设计每一样器具时,都在考虑如何发挥其最大的实战功效,我们相信这个简单的“避雷针”式设计,换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我们可以一起聊一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