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从清华附中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身高2米的篮球女孩真是个宝藏


采访刚在全运会上拿到女篮亚军的

谌玥

时,我从头到尾就没停下过“WOW”的惊叹:

这位笑容甜美的女孩,身高足足有2米,完全是“女版姚明”。

她爸爸身高2米、妈妈1米8,都曾是职业篮球运动员,小时候全家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篮球;

除了体育好,她的学业成绩同样“硬核”:在清华附中读书时,她一边跟着体育特长班“马班”打篮球,一边跟着理科重点班“虎班”上课,

后来更是全奖进了加州伯克利,成为从国内普高到美国名校的NCAA女篮第一人;

在伯克利,她依然一边坚持严苛的运动训练一边兼顾学习,大三申上了高难度的哈斯商学院,

同时修两个专业工商管理和统计学,还拿到了3.8的GPA!

全运会后,她准备去证券公司实习,接着要回伯克利读

金融工程硕士

……

△谌玥在伯克利

现在让孩子练体育的家庭越来越多,但一个让大家苦恼的事实是:辛辛苦苦练到高年级,学业和兴趣爱好往往就会“打架”。就算在美国,学生运动员也经常是大学肄业,像谌玥这种体育和学业都“硬核”的,是凤毛麟角。

那么,这么厉害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在全运会上大汗淋漓地获得女篮亚军

和谌玥对谈的过程中,我一边忙着感叹,一边试着解读了她父母培养这个“全才”的密码:

别太早走“专业”道路。

正如美国一位专攻体育的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斯坦所发现的:

过早定专业的运动员容易“早衰”,而顶级运动员在小时候都尝试过多种项目

。谌玥在最终选择篮球之前,

尝试过网球、排球、羽毛球……甚至包括芭蕾;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谌玥说:“在我家,从来没有因为我是孩子就必须要听大人的,爸妈并没强迫我选择篮球,而是让我去自由探索一切可能性。”

既然兴趣都是自己选的,苦一点累一点也心甘情愿;

教会孩子坚持。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谌玥表示:

“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时刻”。

而支撑她坚持下来的,则是父母从小到大在她心中植入的信念。

至于她父母具体究竟是怎么做的,接下来,就让她自己讲给你听吧!

△谌玥不仅在伯克利拿全奖就读,平时也因为学业和体育优秀获得了不少奖项,这个OscarGeballeAward是颁给读研究生的优秀校队运动员的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从小到大,我上了一箩筐兴趣班。

光是上得比较久的,就有油画、素描、长笛、书法等等,小学还练了5年芭蕾,直到12岁长到1米8,身体条件不适合了,只好放弃。体育运动更是尝试过网球、排球、羽毛球……一圈选下来,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篮球。

上这么多兴趣班,确实占据了我童年时代的大部分空余时间,不过我当时倒没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因为爸妈其实非常尊重我的自主选择,

虽然都是职业

篮球运动员出身,但也没规定我一定要打篮球,而是让我随意尝试各种运动;对于其他兴趣,也不会要求我学出什么成绩,只是作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

△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

老实说,兴趣只要没变成“职业”,就还是挺有趣的,所以,小时候我上课外班上得还都挺开心。

除去兴趣班,补习班也没少上,小升初的时候,当时流行的英语、奥数我都补过,

幸运地考进了清华附中的“虎班”,也就是排名第二的重点班,第一的是“龙班”。

会选择清华附中,当然还是因为它特别重视体育。平时我文化课跟着“虎班”一起上,体育就跟着“马班”一起训练,这个班以马约翰教授命名,是专门给体育特长生设的班级。

说来好笑,因为又有“龙”又有“虎”又有“马”,网上有人就把清华附这几个班叫做“怪兽班”。

△在清华附中参加全国篮球联赛

在“怪兽班”的日子里,学习还是很紧张的,不过我觉得是那种良性的竞争,大家都很努力,会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但也会互帮互助。

我自己的一个特点是,如果有哪里不懂,就会大大方方地去问同学老师,没什么心理压力,在清华附这样的学校,“心大”是很重要的。这可能也是练体育带给我的性格上的好处。

生活在一个“篮球世家”里,有很多独特的成长体验。比如我家因为都长得太高,从来买不了普通轿车,只能买SUV,

小时候我也曾经为自己的身高自卑过,幸好我妈对我引导得很好,她让我认识到,长得高并不是一种缺陷,只是一个特点而已,

而且高个子至少很显眼,在人群里总会得到关注,也挺不错的。

我从小的家庭娱乐活动,真的就是打篮球。

那时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就出门去篮球场轮流一打一,谁输了回家谁洗碗。当然,我爸妈毕竟都是职业的,实力碾压小时候的我,因此还是会对我放点水的。当然,我也可以“耍赖”呀!

△谌玥和姚明的合影,身高瞬间“正常”了有没有

我爸妈当年走的都是职业运动员路线,后来上了北京体育大学。现在,我妈还在做篮球相关的工作,我爸则完全离开了这个领域。

正是因为自己的经历,

爸妈从一开始就希望我能走学业和体育两手抓的道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接受正规的文化课教育,后来的转型就有点困难,

也比较有局限性,只能绕着体育转。他们还是希望我将来能有更多选择。

学业和体育平衡的道路,难吗?确实是难的,但我觉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我的偶像和榜样——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蔡崇信先生参加伯克利所属的Pac-12联盟(美国大学生篮球赛太平洋12联盟)的活动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体育和学业的演讲,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

△和蔡崇信先生的合影

蔡先生自己在耶鲁读书时也是学生球员,打的是曲棍球。

他说,

体育锻炼给人带来的更好的体魄,

无疑为接受更高强度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篮球、曲棍球这些团体项目,也能很好地锻炼你的领导力和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到了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里,就不光是比身体技能了,也要比脑子。在篮球比赛中学习到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也会迁移到学习上。

而且,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失败教育”,因为哪怕你准备得再充分,也可能因为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而失败,这就要求你做到不沉溺于失败之中,而是迅速地转移到思考如何投好下一个球。

这种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大有裨益。这可能就是美国大公司特别喜欢学生运动员的原因吧。

△和队友们一起参加NCAA篮球联赛

如果你问我,在这条道路上,有没有想过放弃,

老实说,任何一项活动,只要变成“职业”就有各种无法言说的苦,我无数次想过要放弃。

像我是打中锋的,可能一个动作比如“篮下勾手”之类的,每天就要练3、400次,这样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在进行高对抗的比赛时,能够顺利地投进这个球。这样的练习非常枯燥,毫无乐趣可言。

那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可能还是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吧。他们一直都要求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假如我在学业或者体育上付出了100%的努力,还没有成功,他们就不会去怪我,我也不会感到后悔。但如果是我自己没有做到100%的努力而失败,他们就会让我去做一些总结和反省。

因此,从初中我决定专攻篮球开始,就没有缺席过一堂训练课,如果有什么小感冒、小伤病,只要还能站在场上,都会去参加。

当然,支持我坚持下来的最强动力,

还是在于篮球比赛带给人的快乐实在太大了。

每次我站在比赛场上,聚光灯打在身上,看到有那么多人无条件地支持和喜爱我们的队伍,初高中的时候是同学,大学的时候是我们队的粉丝……然后全身心地享受比赛、取得胜利,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足以让我度过所有想放弃的瞬间。

当年会来伯克利,其实是高二时比较仓促的决定。虽然一直很向往美国的篮球,但因为在国内读普高、然后去美国大学读书的女篮运动员,之前真的一个先例都没有(男篮可能还有一些)。

所以,我本来也比较犹豫,要不要选择在国内读清华北大这样比较没有风险的道路。

当时我连高考前的一模、二模都参加了,不过好在还是顺利地联系到了愿意接受我的美国大学球队。

参观了几所大学后,我对伯克利的印象是最深的——学术和篮球环境都非常好,氛围自由,大家也都很友好。

△谌玥在伯克利篮球队的宣传照片

后来入学后也证实了我的感受,比如因为运动队里俚语特别多,我一开始英语沟通有困难,队友和教练每一次都会耐心地来给我解释,我在美国第一次过生日,队友们在更衣室里帮我办了惊喜party,第一年过春节,她们跑到中国城去买了装饰物,还专门为我办了一场春节特别比赛……

总之,在伯克利的大学生活,我过得非常快乐。

△伯克利队友给举办的生日惊喜party

△在伯克利举办的春节比赛

打完全运会后,我会去证券公司实习,

等明年3月份回伯克利读金融工程硕士,

再往后,可能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去读MBA,正式进入“商业世界”。

为什么暂时离开了职业篮球的道路呢?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实力到了一个限度,但我觉得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我想去认识不同的世界。

从清华附来到伯克利,我整个人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以前周围的同学可能都来自北京,大家的家庭情况没有多大差别,但在伯克利,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一堂讲领导力的课上,老师就是从战场上出生入死回来的军人。

△在伯克利和好友一起毕业

我也是第一次认识到“社会责任”这个概念,

可能也是因为长大了吧,我发现身边的队友们虽然是运动员,但都有很多种身份,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公益、做活动。球队也会每月带我们去做一些社会公益,去小学给孩子们读书、互动之类的。

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自己有一种责任,

希望能给社会带来一些好的改变。

△在学校参加公益活动

我自己也有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那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篮球的结合。

大家可能都已经知道,美国的体育非常依赖科学技术,这次奥运会上,苏炳添的美国教练就会用科学方法分析他的跑步情况。

举个篮球中的例子,勇士队就在训练中增加了很多技术分析,比如分析一场比赛里的进球情况,看在哪个区域投篮会比较准,在哪些区域哪些情况下投篮命中率受到影响,然后在后面的训练中,可能就会想办法放大有利影响,缩小不利影响。

在这些方面,中国做得还不如美国出色,

我很希望将来能为这个领域出一份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