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白起之死, 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 而是自己忠于这一道“赐死令”


因为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君臣”吊诡,白起之死,重点不是在于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白起在接到秦昭襄王的“赐死令”后,毫不犹豫地自刎,堂堂一代战神白起,何至于此?

毫不夸张地讲,白起经过了伊阙之战、郢城之战、长平之战三场大战后,秦国的“帝国”基础已经奠定,再毫不夸张地说,这样德高望重的白起,不是秦昭襄王想要杀就能杀的。

自古以来,臣子功劳太大,君主必然是厌恶的,白起不是独例。

白起之死,根源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而是白起为何就要忠于这一道“赐死令”。

咱们先从白起的“发家”说起。

秦昭襄王时代,早期执政者是著名的秦宣太后,秦武王举鼎意外丧生,秦昭襄王年龄尚小,为了维护住王位,太后摄政,并且引入了外戚势力,也就是魏冉。

秦宣太后是著名的“美人计”的使用者之一,以这个方式灭掉了义渠国,手段强硬可见一斑,而魏冉作为宣太后的兄弟,秦昭襄王的舅舅,按照惯例,成为国相那是再正常不过。两人把控朝政,秦国也的确因为他俩而中兴,但问题也来了,秦昭襄王也会长大,作为秦国的真正主人,他能不能忍受母亲和舅舅的专政?

毋庸置疑,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和白起有何关系?

白起之死看似和这背景八杆子打不到边,但实际上关系大了,因为白起就是宣太后、魏冉等外戚势力扶持起来的将领,白起的出身烙印,注定他是宣太后这一派的,这也决定了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推心置腹,二人心里都明白,只是互相利用。

白起被提拔起来的时候,秦昭襄王的权力被分割,说秦昭襄王不抵触白起,那就是骗人的。白起是忠心的,可是秦王却会把对外戚势力的“愤怒”也转移到了白起身上。

要说白起自己也肯定懂这个道理,所以“容不下他”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那么白起在秦国存在的意义就是建功,只要功劳足够多,他就能一直立足。

虽说外戚势力影响着秦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宣太后以及几个兄弟的能力都很出群,白起所主导的几场大战,其实就是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白起很强大,因为本身年龄已经不小了,再者有着国内力量的支持,白起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将领,执行力很强。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成为了秦国左庶长一年后,在伊阙击败了韩魏两国两军,伊阙之战正是战国格局的一种真实写照,实力强者竟然瞻前顾后,实力弱者又有心崛起,却无力回天,伊阙之战反映了秦国将士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强大的统一性和对外性,这样的军事机器,注定会让秦国中兴。

几场大战,白起成为了秦国的“战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秦昭襄王一天天地成长,成为了一个中年人,也开始对权力有着渴望。

公元前271年,范雎被秦昭襄王看重,范雎来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客卿,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范雎不断获得秦昭襄王的信任,以往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头疼的外戚势力,正在一一被范雎分析瓦解。

公元前266年,范雎完成了对外戚的削弱,宣太后的权力被夺,宣太后的几位兄弟、秦昭襄王的几个兄弟权力也被夺走,而范雎成为了国相,这一年,是秦国内部势力发生巨变的一年,但因为宣太后终究是秦昭襄王母亲,而且宣太后晚年有着宠爱的男子,多重因素下,外戚势力顺势退场,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

可这里面有一个人就很尴尬了,他就是白起。

毋庸置疑,秦昭襄王也好,范雎也好,他俩肯定不喜欢白起,前者还可以利用白起,但是范雎就把白起当作“敌人”,因为范雎这个人的命运算是比较曲折的,他对自己的前途极其重视,别人有能力,就意味着对他进行了“变相打压”,所以白起此时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算是和国君以及国相的关系都不好。

但关系不好归不好,白起能被撤掉吗?

不可以,因为公元前269年,赵奢创造了军事奇迹,打赢了阏与之战,这也意味着秦国还有着强大的敌人赵国,战国末期四大将领,赵国就占据了两个,秦国要中兴,必须要有强者,可想而知,白起的重要性。

于是便有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的情报优势、战术优势全部显现,其实长平之战的本质就是一场“攻心战”,当廉颇被撤,赵括纸上谈兵,赵国就注定了衰败,长平之战是秦国的国运之战,秦昭襄王发动了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参军,力度前所未有,堪称是春秋战国的巅峰之战,最终以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国将士而告终,赵国因此一蹶不振,近乎灭亡。

白起也因为这一战获得了无尽的荣耀,同样的,也让他后世落得“杀神”、“人屠”之名,因为赵国将士已经投降,却还被白起坑杀,是为失德之举。

不过在当时这不重要,胜利就是话语权。长平之战后,秦国想要一举灭了赵国,就是这个时候,又出了幺蛾子。

苏代私底下联系了范雎,因为范雎并不是秦国的原始政客,属于半路加入的,一旦白起真的灭了强敌赵国,那么二人的关系矛盾既然是白起占据上风,为了不让白起压过范雎一头,留下已经苟延残喘的赵国是一件十分恰当的事情,范雎听信了苏代的话,也等于中了苏代的离间计,范雎从中周旋,赵国、韩国割地让秦国退兵,秦昭襄王被劝服,白起因此痛恨范雎。

自此之后,范雎就开始了“除白计划”。

长平之战后不久,战事又起,秦国主动出击赵国,本来应该以白起为将,但是白起恰巧生病,没有办法出征,因此秦国战争失利,秦昭襄王着急地等待白起病愈,可白起病好了之后,他却拒绝否认了秦昭襄王的“伐赵计划”,还一度指责秦昭襄王的鲁莽之举,导致将士兵败。

秦昭襄王十分愤怒,觉得白起居功自傲,而且还抗令不尊,于是强行下令,让白起出征赵国。

实际上,白起因为曾经屠灭大量的赵国将士,导致赵国人对他恨之入骨,于情于理,他都不应该出征,因为一旦出征,赵国士气高涨,对秦军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白起的指责,很有可能是为了避免出战。

不过即便是做做样子,白起也要出发,可这一路走得很慢,秦军前线不断被击败,白起还在路上,这个时候,白起的死对头范雎又来掺和了,秦昭襄王和范雎商量过后,得出了白起不服命令的结论,秦昭襄王因此赐死白起,让人拿着剑去找到了白起。

其实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一事,很有可能是范雎一举推动的,因为秦昭襄王这行为的前后十分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白起都收到了秦昭襄王的“赐死令”,最关键的是,白起也愿意执行秦昭襄王的赐死,在一顿自责后,自刎而死,白起认为,他自己坑杀了长平之战数十万赵国将士,这是他的报应。

这便是“吊诡”,样样一代战神白起因为君主的一句话而自杀。

之所以说是吊诡,因为在整个战国末期,君主一句话赐死功臣的事情并不少,后世更有吕不韦被赐死,还有扶苏被赵高的假诏令赐死,这种吊诡的背后,是各种难以论述的原因。

而白起自刎一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涉及了当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将士的动机,涉及了白起后来拒绝出征赵国的原因,而他,也不是单纯的不为秦昭襄王所容,也还包括了范雎的针锋相对,年纪已经很大了的白起,无力在从中保全自我,或许自刎,也不失为最好的一种解脱。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讲,他顶多只是气愤白起一时的跋扈,很难说秦昭襄王有没有后悔,而白起之死,源头更大还是在于范雎的针对,真正容不下白起的,不是秦国的主人,而是范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