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1937年, 陈锡联提拔一名班长当排长, 36年后, 班长的职务远超过他


“备车, 去京西宾馆。”

1970年的一天黄昏,李德生突然这样对自己的司机说道。司机听了感到很纳闷,首长很少在晚间出去,为什么今天如此反常?

他猜想,首长这么晚出去,也许是见一个比他职务更高的首长;或者,是一个阔别多年的老上级老战友。

到了那里之后,他才知道,首长要见的,是一位军区司令员,这个人看起来跟李德生是同龄人,年龄相差无几。

司机不知道的是,30多年前,这位军区司令员是八路军团长,李德生只是他手下的一个班长而已。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我党跟国民党再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8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3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合作抗战的目的达到了,但是我军将领却受了很大委屈。

在最初的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提出的红军改编方案是,按“调整师”编制(国民党的每个师是1.1万人),该方案被我坚决拒绝。若按照这个方案,八路军3个师只有33000人,加上总部直属队的3000人的话,最多不过36000人。

我方提出的方案是,在北方的红军要改编为4个军,每军3个师,每师11000人,4个军军长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而国民党的代表不答应。

这一来,谈判陷入僵局。不过随着日军侵略步伐的加快,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

1937年6月,周公与蒋氏在庐山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这次谈判蒋虽然坚持我军被改编3个师6旅12个团,但是人数可扩大到45000人。

当时在陕北的红军实际人数有多少呢?战斗部队也就5万人左右,加上教员学员、文职人员、红军伤残人员和家属,总数为5.8万人左右。

可以说,最后敲定的整编方案基本上满足了我军的要求,实属不易。

为什么说我军将领受委屈?很简单,因为他们必须被“降级”使用了。

改编之前,陕北红军都是方面军的编制,一共有2个方面军(1、4方面军),2个军团,9个军;下辖若干师(光是陕北红军就有3个师)。

这一来,所有的红军将领几乎全部都要降两级。原来是方面军级干部的,屈尊成为师级将领,如林彪、贺龙、徐向前、刘伯承等。原来是军团级或者军级干部的,都降级成为旅级将领,如陈伯钧、陈赓、徐海东等。

还有人更委屈,连降3级,从军长直接降到团长,比如宋时轮,当时担任的是红28军军长,改编后到120师358旅716团当了团长。

文章开头的李德生,来自红四方面军,他出生于1916年,比原来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徐向前小了15岁。

他1932年才入党,是不折不扣的军中小字辈。而且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他还因为反对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中央,而遭遇过无情打击,被开除过党籍(直到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之后才恢复党籍)。

出生晚,参加革命晚,又遭遇过坎坷,这就影响了李德生在红军中的进步。

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李德生还是一个班长。虽然起点低,但是他进步很快,到了抗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八路军的一个团长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遇到了伯乐,这个伯乐不是别人,正是文章开头,李德生去京西宾馆要见的军区司令员陈锡联。

陈锡联是湖北黄安人,李德生是河南新县人,两人不是一个省的,他们的家乡相距1000多公里,非亲非故。

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比李德生只大了一岁,他们都是在15岁那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的时间基本相同。

但是陈锡联进步很快,参加革命两年后,已经在红军中担任连长了。

是他有文化吗?不是。

陈锡联也是个苦孩子,小时候家穷,没有上过一天学。他整天给地主放牛(也曾要过饭),受尽地主欺凌,这才会下决心当兵,改变命运。

14岁那年,红军来到陈锡联的家乡,他瞒着自己的母亲,偷偷去报名。他当时还没有枪高,理所当然被征兵的同志给刷下。

陈锡联急得直哭,情急之下他说道:“让我跟着部队吧,个子小我可以不参加战斗;我放牛很专业,到部队给你们放马总可以吧。”

征兵的同志被他的执着感动,让他到了部队当了“弼马温”。

陈锡联当时的班长,名叫孙玉清,是个很了不起的红军将领。他也是1929年参加红军,到1934年就成为红31军的军长。

这说明,孙玉清很有军事天赋,在他手下当兵耳濡目染,陈锡联想不进步都难。

二人虽然同在一个部队,但是后来的经历却截然不同,孙玉清参加了西征,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最后牺牲在马家军的屠刀之下。

陈锡联却没有参加西征,军事生涯相对顺利。当时他在参加一场战斗之后,发高烧昏迷不醒,得知部队要开拔,他强撑着身体要随军前往。

孙玉清军长将他按在床上,深情地说:“你还是留下,好好养病吧。”陈锡联无奈,只得留在乡亲家,谁知道这一走,竟是永别。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陈锡联降级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相比之下,李德生进步速度较慢,在懋功会师前,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交通队支部书记,他的师长正是陈锡联。

后来他因为反对张国焘被开除党籍,进步速度也受到影响,在抗战爆发时,他只是陈锡联手下的一名班长。

不过在此之前,二人已经有了交集。李德生得罪张国焘之后,不但被开除党籍,还被一撸到底,当了一名传令兵。这时候李德生的首长,正是陈锡联。

两人是同龄人,职务级别相差如此之大,李德生还被开除党籍,思想压力肯定不小。陈锡联早就认识李德生,对这个能征善战的部下印象很深。

李德生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陈锡联爱莫能助,张国焘的刚愎自用是出了名的。但是看到部下落难,陈锡联也不会坐视不理,他只能伸出援手,热情鼓励和安慰,帮助李德生树立信心,乐观起来,给他前进的勇气。

李德生蒙冤之后,身边不少战友对他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距离他远远的,不敢跟他一起吃饭,更不敢跟他在一起说话,唯恐受到株连。

遭到了如此的境遇,李德生心情糟糕到了极点,每到宿营的时候,他都一句话也不说,把头埋在被窝里。

这天,耳边突然响起一个亲切的声音:“李德生,起来。”

他抬头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师长陈锡联,师长为何会来到自己身边,是什么意思,李德生有点迷茫。

“走,到外面转转去。”陈锡联说。

到了营地外的小路边,二人席地而坐,陈锡联像个大哥一样跟他拉家常,说心里话。

“李德生啊,看你那样,消沉得像个老人,至于吗?”陈锡联说,“人生在世谁会没有个沟坎,我不也曾经犯错,差点被枪毙吗?”

陈锡联说的犯错,发生在1935年春天。当时他跟连长孙玉清等几个战士凑钱到大街上买了几根油条,被人举报到了张国焘那里,以“组织吃喝委员会”的名义被下令枪毙。幸亏徐向前仗义执言,陈锡联才逃过一劫。

想到这里,李德生不再那么难过;是啊,师长都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何况自己呢?

一番长谈之后,李德生豁然开朗,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师长,你放心吧,我会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的。”

“对,这才是好同志。”陈锡联拍着他的肩膀,欣慰地说。从此后,李德生不再消沉,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锡联给了他前进的动力,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1937年改编时,陈锡联再次给了李德生很大的帮助。按照当时的规定,担任班长的李德生应该降级为普通战士;可是陈锡联却对他额外“照顾”,让他担任通信排排长。

有人对此质疑,陈锡联耐心解释说:“李德生同志的情况很特殊,受到过不公待遇,这样对他也是一种弥补;再说了,他的能力在那里放着嘛。”对方被说得心服口服,不再提出异议。

李德生听说了十分感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能给团长脸上抹黑,让人戳脊梁骨。

在陈锡联的率领下,李德生打仗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屡立战功,军事指挥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1943年,他离开陈锡联,被调到了太行军区第二分区的时候,已经是一名营长。而陈锡联这时候,已经是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分开的时候,陈锡联站在风中,挥手送别;李德生眼眶湿润,依依不舍。

“司令员,在一起几年了,一下子分开,还真不习惯。”李德生摸着后脑勺说。

“你呀,怎么多愁善感起来,到哪都是革命嘛。”陈锡联安慰道,“说不定要不了多久,我们还会再见的。”

走了很远,李德生回头看去,首长还站在原地……

李德生原以为,从此之后,再也难跟陈锡联一起打仗了,谁知道仅仅过了两年,他们又到了一起。

抗战胜利后,从军区传来喜讯,李德生被调到太行纵队,担任769团团长。此时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正是老首长陈锡联。

接到调令,李德生一蹦老高,像个孩子。

第二和第三军分区同属于129师指挥,同一个“山头”,但是指战员轻易不会调动,之所以如此,是陈锡联舍不得李德生这个战将,几次向上级要人的结果。

两人这时候差距缩短,只隔了两级,感情更深。陈锡联对李德生更加关心,为他的事没少操心。

李德生1936年到延安之后成为一名党员,但并不是恢复党籍,而是重新入党;这一来党龄就少了几年,同时还背着处分,也算是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陈锡联为此放心不下,一直写报告,请求上级为李德生平反。

在陈锡联的不懈努力下,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党委终于作出决定,撤销张国焘错误路线时期对李德生的处分,党龄从1932年开始算起。

消息传来,李德生感慨万千。在戎马倥偬中,陈锡联还关心着自己的政治前途,百忙中抽出时间处理此事,终于有了圆满结果,还他一个公正,这真的难以想象。李德生的感激,溢于言表,终生难忘。

这年年底,两位战友再次分开,李德生到了6纵17旅担任旅长,在王近山麾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1949年2月,李德生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同一时间,陈锡联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调任为炮兵司令员,兼任炮兵学院院长;李德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的身份入朝作战。

从那之后,两人再没有交集;但是,二人之间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反而与日俱增。只要有空闲,他们相互都会打电话问候,还会以书信联络,回忆峥嵘岁月。

1970年4月,李德生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这时候,陈锡联是沈阳军区司令员。

文章开头李德生要去京西宾馆拜见的,正是陈锡联。

1973年,李德生当选政治局常委,地位超过了老首长陈锡联。此时,距离当年陈锡联提拔他为排长,时间过去了整整36年。但是李德生仍然像当年那样,对老首长十分尊敬。

1980年和1990年,陈锡联和李德生先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如此一来,他们见面的时候更多了。

1988年,他们一同前往太行山老区战地重游,慰问老区人民;1995年,他们又一道出席了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1999年,陈锡联因病去世,李德生极为悲痛,后来,他写文怀念,称陈锡联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两位将军的交往,一时传为佳话,被人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李德生回忆录 》 李德生著 解放军出版社《陈锡联回忆录》 陈锡联 著 解放军出版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