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研究发现, 被冻死的人会主动脱下衣服, 这是为何?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孟冬寒气至》

冬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在凌冽的北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穿着厚重或蜗居在温暖的火炉旁来抵御严寒,但仍会出现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在寒风中驻足暴露在冰天雪地的人。人作为恒温动物,可以借由衣物御寒,然凡事都有极限,在气温过于冷的极端情况,还是会有性命之忧。提及极端严寒下的死状,通常人们会脑补死者面容扭曲、用衣物紧紧包裹自己的模样,事实究竟是如何,让我们直击案例,来一同揭晓。

例一:某男,34岁,在夜间饮酒后独自回家,第二天被发现死于该地区一家化工厂内的一片空地上,现场积雪的厚度超过10cm,方圆三十米内仅能见死者一人的足迹。尸体呈俯卧位,上身赤裸且双手抱胸,下身仅穿一条内裤,距离尸体2m处可见死者所穿的外套、毛衣、马甲等衣物,经检查后死者所穿衣物均破损,尸体检查后也未见到明显的损伤改变,提取胃及内容物位检验出常见毒物,事发当天雪风天气,气温为-14℃。

例二:某男,49岁,于夜晚在朋友家大量饮酒后冒雨独自归家,第二天被人发现死在他人家院门外,尸体头部枕靠在院门处,全身赤裸双手置于胸前,双下肢伸展。尸表检查仅见胸部、背部有几处表皮脱落。所穿衣物散落于距尸体东北方向10m处,无破损。尸体检查除胸、背部及内容物未检验出常见毒物,当晚雨天。

以上两宗案例中死者均有“反常脱衣”的现象,而且据一位德国的法医分析了几十桩失温症案例后得出结论——25%的遇难者都会在冻死前会主动脱去身上的衣物。想要了解其中的原理,就必须先知道冻死的概念。

冻死,是在寒冷环境中,个体保暖不足,身体散发的热量会远远超越产生热量,入不敷出,超过了体温能够调节的生理极限后,代谢和生理功丧失引发死亡。一般体温下降都会有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四个时期,环境温度过低会引起人体散热加快,散热大于产热后,体温会逐渐下降,导致死亡。

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的四个时期,人体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最初时,体温保持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会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此时的神经保持在兴奋状态下,能够发出指令,产生相对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水平。到了兴奋减弱期的时候:伴随着体温下降到35℃至30℃之间,身体开始倦怠,血液循环减慢,呼吸功能也随之衰退。

到了抑制期,身体陷入更大的危机,体温进一步下降到30℃至26℃间,身体的各项机能水平降至冰点,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等再难做出回应意识模糊,在这一时期就会出现幻觉,致使"反常脱衣"的现象发生。到了最后,中枢神经彻底麻痹后,彻底死亡。

人在冻死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体温降低导致死亡会出现四个阶段,在抑制阶段时,全身都呈麻痹状态,体温虽然在逐渐下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却会发出错误的信号“反常热感觉”,换言之,当极度寒冷情况下感觉的温暖是大脑传递的危险信号。冻死者经常衣着单薄,尸体呈蜷曲状,脱下的衣服有的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有的散布于尸体附近,丢弃的服装一般距离在几十米以内。有时冻死者还会出现“终末穴居行为”,即冻死前隐匿在狭小的空间。死状各异,不可谓不奇怪。

“反常脱衣现象”在法医鉴定上也有需注意的几点,冻死的尸体解剖时不光要提取胃内容物及血液进行毒物分析,还要结合现场排除他杀、自杀才能确定冻死。确认冻死时要注意:(1)死者衣物抛于尸体附近,无破损等暴力暴力作用痕迹;(2)现场往往仅存留死者一个人的足迹;(3)符合冻死的尸体征象(4)现场发生时气温较低,多为零度以下,往往发生在夜晚(5)死亡前往往有喝酒等影响意识清醒的状况(6)全面尸检,排除中毒、外伤、窒息等其他死亡原因,无抵抗伤、捆绑伤等损伤。法医小常识,以奇怪的姿势增长知识。

至于死后人脸上的表情,也并不一定是想象那般狰狞可怖的,往往冻死的人死状都很安详,还有的冻死的遇难者死后嘴角会浮现出一丝笑意,这一现象也是穷途末路后的大脑让身体产生反常热的造成的。在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小女孩的尸体在次日清晨被发现,手里捏着已经燃尽的火柴梗,在天寒地冻中,她回忆着奶奶的点点滴滴,人们都不得而知,只看到她脸上带着笑容。儿童文学不乏科学知识在其中,卖火柴小女孩冻死后的“笑面”就是如此,并不只是文学的粉饰和点缀。

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曾说“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我们在探究真理探索真相的道路上决不能仅仅停留于表象和想象,而是要切实系统科学地去去追寻那片未知的天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