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 但是刮风下雨却没事? 这是老祖宗聪明之处


窗户做为建筑的一部分,没有它屋子就会不透气,不敞亮。所以窗户是住宅建筑的必需品。我们现在建筑的窗户一般都是用玻璃做的,而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玻璃的。玻璃是到了清末时期,才渐渐地应用到窗户上的。

在古代,人们多用纸糊窗,而这纸之所以能抵挡风霜雨雪,里头还真大有玄机。纸窗这种东西,我们在观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见到。而且剧中常有人物一指戳破窗户纸偷听的情节。很多人看到这里,难免要好奇,这么轻轻一戳就破的窗户纸,是如何挡住风雨的?我们知道,纸乃薄脆之物,它又怎能做到风刮不破,雨经不烂呢?这里头有几个奥妙:糊窗的纸质比我们想象的坚韧。说到纸,我们会习惯性认为它们都是很轻薄的,吹弹可破。然而在古代,因为造纸技术还不够精进,人们用的纸,大多都是韧皮纸,粗糙且厚密。像北宋年间楚地的谷皮纸和吴越的藤纸,厚密且沉重,在被用于书写完后,很多人便用来糊窗,王安石就说过:“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后来,民间学会了让纸更加坚韧厚实的技术,便是将日常生活中剩下的碎布、旧纸、烂纤维、棉麻树皮这些边角料,捣碎后浸染到软烂,经过一道道的程序,让其变成坚韧且厚实的麻纸。再将其糊在窗上。

当然,还有一种常被用于糊窗的纸,叫高丽纸。高丽纸产于朝鲜,唐宋时就传入中国了,当时说是用“棉、茧”为主要原料。高丽纸有精制的,这种纸白亮如缎,可以书画。而粗制的表面毛糙,坚韧得像皮革一般,不易撕碎,非常适合用来糊窗。但是那时候高丽纸价格还很昂贵,所以用于糊窗者并不多。到了明清时期,高丽纸成为了糊窗纸的主力军。仅说这紫禁城,绝大多数门窗都是高丽纸糊的。在《乾隆会典》中就有记载,紫禁城外朝的三大殿门窗,每年必须用高丽贡纸糊一次。到了清朝晚期,高丽纸糊窗仍旧非常流行,时人缪润紦在《沈阳百咏》中就曾写过“高丽纸白快糊窗”这种句子。厚实的纸质再加工,虽然厚实坚韧,但毕竟是纸,防风沙可以,若经雨雪一浸泡,终归要烂掉。怎么办?别急,古人有的是智慧,还有第二道工序呢。那便是将这些窗纸变得“油水不进”。怎么做呢?有的刷上桐油,不仅可以防腐,能增强纸质硬度,还能防水。范成大的“万壑无声海不波,一窗油纸暮春和”,说的便是这样的窗纸。

若是不产桐油的地方,也可以涂上黄蜡,蜡纸一样能防水,陆游的“灯笼蜡纸明空堂”说的便是这个。此外还有用豆油涂抹的,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东北很多地方还在用豆油涂窗纸,这样可以防雨雪。值得一提的是,在风雪多的地方,人们为了防止雪化后浸湿窗纸,很聪明地将窗纸贴在窗户外面,如此便不会有窗棂积雪的可能,窗纸自然不会被其浸湿。既是如此,那为何影视剧里有的窗户纸还能一戳就破呢?两个缘故:第一,这窗户纸,是暖阁内的窗户纸。因为暖阁内无需顾忌雨雪,有些宫室官宦为了美观,选择用昂贵的白纸糊窗。譬如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 中就记载:“闻天顺间, 有老内官自江西回,见内府以官纸糊壁,面之饮泣,盖知其成之不易, 而惜其暴殄之甚也 ”这官纸,便是书写的白纸,轻薄且白亮,别说不堪骤雨狂风,便是轻轻一点,便会破裂。

第二,是这窗纸已经老化,即便本质坚韧,外加用油蜡做了保护,但经年风水日晒雨淋,必然容易老化,这纸一旦老化,便很脆弱,别说刻意去戳,就算一只苍蝇一只蜜蜂也能撞破。所以民间的窗纸,是要经常更换的,一般一年糊几次,尤其到了腊月,必是要认真新糊一番的。旧时北京有句歌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这扫房日的主要大事便是扫房糊窗。其实以前古时候的房子屋檐就很大,所以说即便是下雨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浆水溅在窗户上,这样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雨水浸湿的程度。在古时候,用这种纸做窗户自己的隐私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也是特别的不安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