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89年毛主席遗体防腐每年花费引质疑, 徐静揭秘: 天价护理费是谣传


1989年,苏联为了维护列宁的遗体不腐,每年要在此项工作上花费近100万美元的传闻广为流传。基于这种传闻,自然就容易令人联想到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对毛主席遗体每年的防腐花销妄自揣测。

因此,昔日从事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的徐静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质疑。

关于毛主席遗体每年防腐花费巨额费用,却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说法,一时间众说纷纭。甚至还有人认为毛主席遗体“变瘦了”、“变矮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当年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到底花销多大,徐静的保护工作又做得如何呢?

徐静前往中南海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华国锋在中南海紧急召开会议,磋商治丧事宜。为了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毛主席遗体,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目前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

经“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研究决定, 以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为主,成立,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徐静正是在此时被确定为小组成员之一。

1976年9月9日凌晨,一辆黑色轿车来到徐静的住处,接他前往中南海。徐静坐上车时,发现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已经先一步坐在车内,很快汽车驶入中南海北门,停在一排灰房前。刘湘屏与徐静二人下车后,一前一后走进灰房内,他们快步走过走廊,来到深处的一个房间。

站在屋内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一脸严肃,见到两人进来以后,目光转向徐静,率先开口询问:“你是徐静同志吧?”房间内的空气近乎凝固,汪东兴问话的语气也十分低沉,徐静在这样的环境下,只简单地回了两个字:“我是”,就没再说话。

汪东兴确认了徐静的身份以后,哽咽着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交代了让他们保护毛主席遗体15天的任务,以供全国各族人民瞻仰。惊闻噩耗,徐静脑中一片空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时间紧迫,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她平复情绪,汪东兴接着又问道:“你有什么要求?”

由于任务艰巨,徐静不敢有丝毫马虎,思考片刻后才谨慎的提出三点要求,除了要求给予她准备时间和与专家研究方案的机会外,还要求看一看毛主席的遗体。汪东兴闻言没有迟疑,带着徐静转身走进了一个光线昏暗、温度偏低的房间,这是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仰卧在大床上,身上覆盖着一条整洁的白色毛巾被。徐静靠近毛主席遗体,小心地掀开毛巾被,仔细地端详起毛主席遗体的各个细节。徐静估算了毛主席的身高,感受了皮肤的弹性,观察了身上是否有伤口,最后轻轻地活动了一下关节,这才重新将毛巾被盖好。

随后,徐静和刘湘屏立刻离开了中南海,带着观察到的信息和任务赶往医科院,由徐静牵头,找相关专家商讨方案。徐静的资历并不是医科院最高的人,为何组织会信任她,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她呢?

徐静的资历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她在医学领域的成就极高,26岁时就取得过重大成果。徐静接到这项重大任务时,年纪只有45岁,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又主修组织胚胎学,并有过到苏联留学的经历,身为该领域博士的徐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该领域的权威。

毛主席刚刚病逝时,尚未决定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仅要求保存15天,但这个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徐静毕竟年轻,她能否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其实许多人心中是保留了质疑的。

当天上午10点左右,徐静等人商讨出了遗体防腐的初步方案。便立刻带上相关的药品和器械,急匆匆离开医科院,向中南海赶去。徐静抵达中南海时,华国锋正在毛主席卧室旁边的大会议室就此事召开会议。

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一直守在门口,焦急的等待徐静等人出现,一见到徐静,就迫不及地将徐静等人迎进了会议室。随着徐静等人入场,参会人员的目光全都被吸引了过去,停止了此前的讨论。

徐静在汪东兴的安排下入座后,开始在会上讲毛主席遗体保护的初步方案,期间有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徐静也都简明扼要的逐一回答。但也不是所有人的态度都这么好,也有人当众质问徐静:“你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徐静并未被突如其来的质问惊到,她镇静地回答对方,自己在多年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经手的尸体和标本很多,甚至连保存一百年的也有。但这些尸体和标本的保存,只重视不腐烂,却并不在意容貌、体态、皮肤颜色等方面,所以只能保证会尽力去做到。

幸好,华国锋在此时站出来替徐静解围,最终拍板就按徐静等人制定的方案实施,这才粉碎了那些质疑声。他对徐静等人说:

“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徐静等人虽然得到了华国锋的支持,工作的阻力减轻很多,但身上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若是做不好,他们将会成为国家的罪人。

毛主席遗体的吊唁和瞻仰活动,将在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间紧任务重,在活动开始之前,毛主席的遗体必须妥善处理,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群众。

徐静等人在会后并未离开,直接进入到毛主席的卧室,对遗体进行细微的观察,皮肤丧失弹性的速度、皮肤表面多出褶皱等等细节,全都被详细记录在案。10日下午开始,为毛主席制作服装、梳理头发、化妆整容等工作陆续开展。期间,徐静等防腐小组的人员始终守在一旁,不敢有丝毫大意。

为了确保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万无一失,解剖学博士谭曾鲁和长沙马王堆不腐女尸的主要负责人王鹏程也相继加入到工作中来。

9月11日凌晨3时20分,毛主席遗体在华国锋亲自的护送下,运抵人民大会堂,防腐小组的人也都随之而来。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直至上午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满怀悲痛心情的群众,在悲壮的哀乐声中缓步靠近毛主席遗体,久久沉默伫立,为主席默哀。

随着吊唁活动的开始,防腐小组成员的心也都提了起来,用徐静自己的话说,“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随着室内的温度升降而改变的。”由于时间紧迫,棺罩未能在第一天吊唁活动开始前赶制出来,毛主席的遗体当天是敞放的。

原计划当天室内的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但由于当天来吊唁的人太多,导致室内温度持续升高,徐静等人的心也被牵动着。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立刻研究,决定将减少现场灯光数量,主要保证遗体上方的灯光,以此降低一部分温度。

与此同时,赶至的棺罩及时的赶至完成,被送到了吊唁活动现场,给毛主席的遗体多了一层保障。徐静一直吊着的心,这才稍微放下一些,但防腐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华国锋在此期间也多次开会,听取徐静对防腐情况的汇报。

随着防腐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新的任务又出现了。9月12日,经过组织研究决定,毛主席遗体由原来计划保存15天,变为永久保存,防腐工作的难度也因此陡然升高,徐静等人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如何才能保证人民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前提下,达到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目的?这是一项光荣又艰巨地任务。为了完美解决这个难题,加上吊唁活动结束的时间,距离毛主席纪念堂建成的时间大概有一年左右。

为了在这段时间给毛主席遗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并研究出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办法,组织研究决定,将北京某医院的一个地下战备手术室改建为“769”保护室。

毛主席遗体运抵“769”保护室以后,立刻开始执行24小时值班制,除了负责安保工作的人员以外,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也都轮值守护,徐静也在其中。

在专家们多番商讨的过程中,几种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方案被多次探讨:

其一,气态保存。气态环境中保存遗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因为在气态环境中,遗体给人的感觉最自然,与生前的形象最接近。但气态保存也有弊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防干保水,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只能类似于“木乃伊”的水平,与理想水平相去甚远;

其二,液态保存。这种保存方式,在当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泛用的办法。将遗体置于特制的高浓度防腐液中,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一来这种办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容易实现,二来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利用防腐液长期保存遗体的成功案例。

但毛主席的遗体除了需要妥善保存外,还要长期供人民群众瞻仰,如果毛主席遗体被置于高浓度的防腐液之中,恐怕会给人一种“标本”的感觉,令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接受;

其三,固相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指的是,毛主席遗体被进行周密的防腐处理以后,置入特殊的液体之中,而这种特殊的液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固化为固体材料,从而将毛主席遗体完全包裹在固化材料之中,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

这个办法在当时只能说是一种设想,因为这种“特殊材料”必须要同时具备浸透性、不腐蚀性、耐磨性,而且还要有高度的透明性,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时,不会因为光发生折射而受到影响。

显然,这三种保存遗体的方法,在单独应用的情况下全都无法满足毛主席遗体保存的高要求。徐静等科学工作者们综合探讨以后,商量出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以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保存方式就此诞生。

具体来说,毛主席的遗体在接受瞻仰期间,将处于气态保存方式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毛主席真实容貌,非瞻仰时间,则以液态的方式进行保存,确保毛主席遗体受到最大化的保护。

随着技术成熟,科学工作者们的考虑更加全面成熟,将毛主席供瞻仰期间的保护工作更加细化。即瞻仰者能看见的部分采用气态保存的方式,而瞻仰者看不见的部位,则用液态保存方式,更好的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这种办法虽然好,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频繁的转换遗体保护方式,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种频繁转换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风险,虽然工作者认真负责,但只要是人工涉及过多的工作,就难免会出现纰漏。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造一口功能齐全、稳定,又不影响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

领先世界的水晶棺

为了制作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晶棺,“水晶棺小组”正式成立。经研究决定,制作水晶棺的同志们“兵分两路”,一边尝试用光学玻璃制作水晶棺,一边尝试使用天然水晶制作真正的水晶棺。双管齐下,如果两者全都成功,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也可以成为后备。

担任此项重任的北京玻璃总厂,在全厂员工齐心协力之下,于1976年11月25日制作出第一个用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水晶棺厚4公分,宽1米,长2.2米,高55公分,整体通透,浑然天成,制作成功以后,被暂时存放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12月9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人来到博物馆,亲自察看以后,对这个水晶棺整体比较满意。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水晶棺的角度不好,导致棺壁上出现了遗体影像反射情况,还需要改进。

北京玻璃总厂等单位再次制作第二个水晶棺时,对水晶棺进行了改进,消除了遗体影像反射情况。秉承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制作工艺更加细腻的第三个光学玻璃水晶棺,也随之被制造出来。

与此同时,天然水晶棺的制作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实施着。国家地质总局选了当时质量顶尖的东海水晶,作为制作水晶棺的材料,由江苏省东海县105矿负责提供优质水晶。

据国家地质总局的资料显示,当时天然水晶矿区的月采集能力在3.5吨左右,而制作水晶棺所需的一级熔炼水晶,仅占各种熔炼水晶的10%左右。这就导致了一级熔炼水晶的稀有性,加之我国水晶矿的资源十分有限,想要短时间聚集充足的一级熔炼水晶十分不易。

但东海县在多方动员之下,超过一千人参与到这次发掘优质水晶的行动,整整超过35吨的优质水晶,分六次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块优质水晶,竟然重达400多公斤。

优质水晶充足了,压力来到负责此次制作水晶棺任务的北京605厂这边。要知道,当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的国家寥寥可数,这些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彼时,我国的工业发展较慢,想要实现自主生产石英玻璃,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仅仅是制作水晶棺的第一道烧制工序,就有多项需要突破的技术障碍。最终,工人们硬是靠手工克服了各种困难。这还仅仅是“第一关”而已,此后还要面对焊接、切割、研磨、抛光、粘合、组装、镀膜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无异于打一场艰苦的战斗。

当年参加了现场焊接的一位师傅,多年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还记忆十分深刻。他说起水晶棺制作过程中的“对焊”工序,需要在超净环境。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哪里能有如此高水平的环境呢?为了克服这项难题,工人们将厂房密封起来,又用水将厂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冲刷干净,就算是完成了施工环境的建设了。

水晶的熔点非常高,想要实现对焊水晶的目的,就必须要使用温度极高的氢氧焰才行。工人们操作着仅有的两组氢氧焰灯具,承受着超高温度的炙烤,身上的防护服都被烤到了冒烟的程度。

为了保住身体不被烤伤,操作工人们身后,专门配了洒水的人员,不断向冒烟的防护服上洒水。操作人员的脚下,也都站在水盆中,既能降温,又能防止扬尘。一双眼睛紧紧盯着焊缝,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经过日夜苦战,才终于制作出一块2米多长,重95公斤的石英玻璃板,而这也只是一个原材料,还需要继续创造奇迹,才能制作出适合制作水晶棺的材料。其中要考虑到水晶板的透明度、拼接角度、光的折射,要实现这些就要不断尝试、打磨。

1977年8月,在攻克了水晶板粘合技术以后,北京605厂终于拼装出了完整的水晶棺。当时,水晶棺所使用的长达2.2米的水晶板,是中国独创,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家。后来给水晶棺镀膜时,王大珩、龚祖同等专家,研制出一台特殊的真空镀膜机,给水晶棺连镀5层膜的情况下,厚度也仅有万分之一点五毫米,惊艳了世界范围内的同领域专家,又创下了纪录。

有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晶棺保护,徐静等人对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也更加完善。无论是水晶棺内的温度,还是清晰度、折射度等细节问题,全都更适合保护毛主席遗体。但由于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决定,是在毛主席逝世后两天时间才决定,所以毛主席遗体的脸色和肤色显得略微有些不健康。

为了让毛主席的遗容更加健康的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专家们研究决定,对毛主席遗容进行光整容。即利用光线的变化,改变视觉效果,让毛主席的遗容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要基础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基础上进行,要滤除光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防止光线对遗体造成损伤。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竣工,但徐静依然在忙碌,她认为当时所使用的防腐药液仍有改善空间,遂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实验,经过反复对比,谨慎求证,最终才研制出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药液,经过测试合格后,正式被用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

时间来到1983年,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徐静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这一年令毛主席遗体的保护状态趋于平稳,达到了可以长期保持的水平。徐静在这一年也接到了许多热心群众的来信,在信中肯定了她的付出。

然而,总有一些无良小报,为了吸引眼球而搬弄是非。在“列宁遗体每年维护费用高达百万美元”的传闻广为传播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借机发挥,称毛主席遗体的每年维护费用也是天价,却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毛主席的遗体变瘦了等无稽之谈。

为了消除不良影响,徐静亲自就此事解释过好几次,她告诉大家,毛主席遗体每年的护理费并非天价,这纯属是谣言。因为,国家为保护毛主席遗体的专项拨款,早在1983年时就已经停了。

至于毛主席遗体的视觉变化,则与灯光的变化有关,这才在视觉上造成了与此前有一些不同感受的情况。这些年来,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基本与之前保持一致,并没有“变瘦”,这是巍峨的纪念堂与水晶棺形成对比,这才给人一种毛主席遗体“变小”的错觉。

在那个国力并不强大,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全都较为落后的年代,能够成功保护毛主席遗体,这是群策群力、万众一心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