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大面积巨亏!踩到了什么雷?


近日,在港中资机构纷纷发布巨额亏损公告,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海通国际2022年年度亏损额预计高达64亿到66亿港元,去年同期则实现盈利,损额比公司市值都还要高出20亿港元

光大控股2022年亏损高达74.43亿港元,其去年同期盈利25.73亿港元

交银国际公告称,预计2022年录得净亏损约29亿到30亿港元

兴证国际宣布2022年预计亏损2.8亿至3亿港元

这些在港上市的金融机构们怎么会创造出如此大的亏损?从亏损原因来看,各大机构普遍提到了股权及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大背景包括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疫情等。

实际上这些中资金融机构巨亏的背后,是多年来对于地产的路径依赖。金融机构和地产商绑定过紧,导致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过去10多年,中资地产企业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并为押注于此的投资人带来不菲收益。说起美元发债,自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起,中国企业便开始发行美元债,一方面是境外的低息环境,降低了所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即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是汇率因素,人民币升值使得境外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指出,地产美元债几乎成了中资机构的标配,每年7-8个点的收益率是非常舒服的。投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低风险且收益还不错的固收产品。然而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投资地产美元债的逻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2021年下半年恒大地产债在二级市场抛售,2022年风险逐渐传导,地产债违约面积扩大,这个时候斩仓都已经来不及了,二级市场地产债一片哀嚎,100美元的地产债跌幅80%-90%。

自去年3月份以来,房地产债券违约规模达到人民币2806亿元,其中美元债违约规模达到304亿美元(约人民币2128亿元)。

光大控股早在去年半年报中提到,去年中资美元债整体下跌,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进而导致高收益债券波动较大,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光大控股二级市场业务共管理有27个基金及专户,按基金净值计算的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91亿港元,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87%,股票类产品占比13%。光大控股在高收益债券上的具体配置尚未披露。

而海通国际所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此前主要投资于中资地产债,随着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爆发信用危机,中资房企离岸美元债相继爆雷,美元地产债出现了较大亏损,资管越大则元气越伤。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海通国际的这只基金几乎是将问题地产股踩了个遍,像恒大、花样年、华夏幸福、龙光等多家房企,基本上都有涉及。这只成立于2019年的基金在2021年11月之前投资房地产行业占比长期处于70%以上,净资产规模一度接近6亿美元,目前净资产规模已缩水至不足0.4亿美元。

总的来说,中资机构在海外投资方面遭遇的亏损表明,其在海外业务风控方面任重道远。这些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海外投资策略和决策过程,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海外投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目前除了海通国际一把手林涌卸任外,其他中资券商也都出现了不小人员结构变动。据《证券时报》报道,某中资券商因为业绩亏损严重,将整个策略研究团队一锅端。还有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因踩雷一家闽系房企债券,导致逾1亿美元投资无法收回,他不得不引咎辞职,另寻职业出路。而有的机构还需要向投资人交代,要求从内部调查是否有高管收受巨额佣金回扣。

不过,在中资券商纷纷巨额亏损之下,各大券商的员工薪酬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其中,海通国际员工人均薪酬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高达98万港元;交银国际人均员工薪酬68万港元;兴证国际人均薪酬77.76万港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