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14岁少年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 “我曾无数次想自杀, 把命还给他们”


跳楼自杀之前,14岁的初三男孩张某锐站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独自沉默了2分钟。

2分钟后,他转身爬上走廊的围栏,径直跳下5楼,没有任何犹豫。

他死了。

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

那天,张某锐在教室跟2个同学打扑克牌,被老师逮住了,请了家长。

张妈妈跟老师谈完之后,就到教室外面找儿子。

张某锐背靠着走廊围栏,低着头,也许他心里明白,接下来等待他的是什么。

张妈妈怒气冲冲,抬起手就给了张某锐两个耳光,一边打一边骂。

“就是个废物!”

“一点用都没有!”

张某锐下意识地用手去挡母亲的巴掌,身体不自觉地踉跄了两步。

老师赶过来劝阻。

但是张妈妈并没有平息怒火,抬手狠狠地戳了儿子的额头。

力度之大,使得张某锐的身体又一次摇摇晃晃。

几个在走廊看书的同学目睹了这一切,有个中年男子还好奇地回过头看了一眼。

他们估计很难想象,到底犯了多大的错,值得这位妈妈当众狠狠打骂儿子。

妈妈走了之后,张某锐独自站在原地,沉默良久。

他看了一眼妈妈离去的方向,又回头看了一眼楼下,便毫不犹豫地翻身一跃。

我不知道,当张妈妈得知儿子跳楼自杀时,内心该是多么的悔恨和自责。

或许她只是想教训一下贪玩的儿子,却没想到就突然跳楼了。

事情发生后,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

“我没先想过杀我的父母,但我曾无数次想自杀,把命还给他们。”

太令人心酸了。

一个正值青春期的14岁少年,被母亲当着同学面羞辱和责打,一定感到羞愧难当,自尊心碎了一地。

母亲的这场打骂教训,成了压垮张某锐生存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切,就像网友总结的那样:

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人想自杀的教育。

今年3月3日,石家庄一个12岁的男孩,从自家小区楼上纵身跳下,试图自杀。

跳楼之前,他正在家里上网课,却又忍不住贪玩的心,中途玩起了游戏。

父母看到了,立即大声训斥他:

“在家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男孩听完,一气之下,选择用跳楼自杀来反抗父母。

父母见状,慌忙冲到楼下,可是为时已晚。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孩子,顿时瘫坐在地上,想到他刚刚还生龙活虎的,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责骂,选择跳楼轻生,忍不住悲痛欲绝。

他们一边捶胸顿足,一边哭喊着:

“我不该骂你的,我以后再也不逼你学习了,你一定要好好的……”

可惜他们的儿子,等这句话,等得太久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

去年2月,刚开学不久,深圳一个13岁的男孩在家跳楼身亡。

他没有写完寒假作业,在学校被老师训斥回家补作业,回家后又被父母骂了一顿。

心灰意冷的他留下了4封遗书,便匆匆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第一封给姐姐:

虽然不喜欢你,经常拌嘴,但我走了,还是希望你不要伤心难过。

第二封给姨妈:

你是对我好的第3个人(第1个第2个是爷爷奶奶)。

第三封给爷爷奶奶: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500块压岁钱留给你们。

最后一封给父母: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4封遗书,字字句句皆是血。

可以看出,男孩对这个世界和亲人,是心怀留念的;可究竟是怎样的绝望,让他选择以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人世。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

也许压倒他对这个世界所有留恋的绝望,正是源于父母无尽的责骂和感受不到的疼爱。

每每发生这种由于家庭矛盾导致孩子轻生的悲剧,都让人觉得悲愤。

悲痛于孩子的死,也愤怒于父母的无知。

很多父母信奉打骂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或者哪里做不好,打两下骂几句就乖了,简单粗暴,但见效快。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

每一次的打骂,都会在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留下一道难以磨灭的伤口,也在一点一点剥夺孩子心里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作为尚未成年的孩子,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里安全感的所有来源。

一旦失去了这种安全感,孩子们又怎么会对未来抱有期待呢?

正确的教育方式,绝不是在孩子犯错时,用打骂、威胁、恐吓的方式,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继而乖顺、服从;

而是学会沟通,通过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去认识和分辨对错,并给予改正的方向。

我一直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懒得耐心教、只会粗暴地用暴力解决的父母。

这不是教育,这是驯服。

还有一些孩子,虽然逃过了父母的打骂,却逃不过父母的控制。

这种全方位监视和插手的控制型教育,同样令人窒息。

前段时间,有个男孩报警声称父亲要在自己的卧室装监控,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这位父亲,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很少回家。

儿子沉迷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为了监督他的学习,才准备安装监控。

想到自己都是为了儿子好,他却报警,父亲气得直跳脚:

“你有多少隐私?”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可以监控你?”

这位父亲看似义正言辞,一心一意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他偏偏却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

与其说这是一种爱,倒不如说,这是一种不尊重。

不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使之赤裸裸地全部暴露在父母面前,就像一个被强行打开的蚌壳。

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教授说过:

“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毫无边界感地侵犯孩子的隐私,就是在剥夺他们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也在无形之中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可怜的是,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往往伴随着一个“为你好”的名义,不容置疑。

这种爱就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套在孩子的头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接受不了这种方式,父母却还在责怪他们忘恩负义。

一种爱,一把双刃剑,父母和孩子在两头,都被伤得鲜血淋漓。

打骂也好,控制也罢。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太深重,也太沉重。

而那些沉重得难以呼吸的爱,正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成了他们的附属品。

“我生你养你多不容易,骂你几句怎么了?”

“你是我生的,身上那处地方我没看过?现在谈什么隐私?”

所以,张妈妈可以毫无顾忌地当着同学的面,不停打骂自己的儿子;

所以,那位爸爸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儿子房间装监控,盯住他的一举一动。

可是他们却忘了,在成为他们的儿子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他们需要被尊重。

而尊重的第一层,正是来自他们的父母。

真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在正式为人父母之前,先好好学习怎么尊重孩子这一课。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我一直相信,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快乐,能让他们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而不是只剩下沉默的呼救和绝望的挣扎。

那纵身一跃,既是对父母的控诉,更是对自己的解脱。

可惜这种解脱,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希望我们的父母、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剥夺他们作为“人”的权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