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ZZD > 正文

林总和邓公私交如何? 虽有5次交集, 终究“桥归桥, 路归路”


林总是“战神”级别的天才,邓公是雄才大略的伟人。

青少年时期,两人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都志存高远;青年时期,两人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中年时期,两人都在抗日战场、解放战场独当一面,成为野战军首脑。

和平时期,两人都是六大行政区的一把手,为和平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特殊时期,两人又都是主席选定的接班人之一,被寄予厚望;但是,两人的结局却是天上地下、令人唏嘘。

1938年,林总负伤后和李天佑赴苏联治伤,在西安与林伯渠、邓公等人合影

此外,林总和邓公的关系也是泾渭分明,极少有合作和交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席亲自指示邓公,让他主动找林总谈一谈,言外之意希望自己的左膀右臂和睦相处、精诚合作。然而,邓公和林总在这次谈话之后,关系依然“桥归桥,路归路”。

同为我军天才,林总和邓公的关系为什么始终“桥归桥,路归路”?

一、出道:一个少年得志,一个大器晚成

林总是我军少年得志的代表人物,典型的“出道即巅峰”。

从家庭出身看,林总来自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读书不用发愁。加上两位堂兄林育南、林育英和前辈恽代英等的引导,18岁考入黄埔四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了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给了林总更大的平台,主席和朱老总的偏爱让他前程一片坦途。

王尔琢的牺牲,让年仅21岁的林总成为红28团团长。3年后,水涨船高接替朱老总出任红4军军长。再2年后,年仅25岁出任红一军团军团长。长征到达陕北,29的林总担任抗大校长。

和年少成名的林总不同,邓公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挺进大别山之前一直低调。

邓公的少年和林总相似,按部就班读私塾、小学、中学。但是,16岁的邓公选择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苏联近6年的历练,让邓公结交了周公、陈毅等志同道合的挚友,也有了不同的视野。

回国后,邓公从事宣传工作,后领导白色起义,参加遵义会议,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战时期,邓公接替林总堂兄张浩(林育英)给“军神”刘伯承搭档当政委,这是一个转折点,抗战时期积累了丰厚的军功和人脉,为后来挺进大别山、决战淮海、解放大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邓和朱老总

二、导师:主席偏爱有加,学生态度不同

林总和邓公之所以事业有成,有赖于导师主席的引领。

林总的第一个伯乐是朱老总,但是当朱、毛在红4军指挥权问题产生争议时,21岁的林总完全站在主席一边。从此以后,主席把这个很有主见的青年视为腹心,把这个小14岁的“娃娃”视如己出。

主席对待林总的确非常喜爱,甚至到了偏爱的地步:

林总质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主席回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总赞成李德“短促突击”,主席一笑置之;林总不满红军四渡赤水走“弓背路”,主席批评他“不过是个娃娃,懂什么”。

抗战时期,林总反对打游击战坚持打运动战,然而平型关一战损失很大,方才明白主席“独立自主游击战”的良苦用心;大决战首战辽沈,先打长春还是锦州犹豫不决,主席不厌其烦谆谆善诱。

但是,对同为“患难之交”的邓公,主席就没那么放纵。

邓公第一次被主席注意,是因为1933年“邓毛谢古”事件:邓公、毛泽潭、谢唯俊、古柏都是主席“游击战”支持者,也都因为反对机械的反围剿战斗而被批判,所以被主席视为自己人。

抗战和解放时期,主席对邓公委以重任,协助“军神”刘伯承打仗。建国以后,主席对邓公反而有所压制,和对林总的器重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当他两次走入低谷时予以保护,也体现了主席爱才之心。

平津战役中的刘亚楼、聂荣臻、林总、罗荣桓

三、能力:一个是杰出军事家,一个是政工天花板

少年成名的林总和大器晚成的邓公,都是我军的顶级人才。

在战争年代,林总就是战神级别的存在,被誉为“鹰和狐”,平型关和辽沈战役更是打出了身价;和平时期,林总也是天才,巅峰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林总是杰出的军事家,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是我军主力中的主力,无役不与。

抗战时期,林总尽管远离一线,但是在大后方和重庆蒋校长及其幕僚的谈判中展现了超高的情商。解放战争,林总在东北战场整合五湖四海的各路才俊,发动百万民众参军,能力也是无人可比。

如果说,林总是杰出的军事家,邓公就是政工干部的天花板。

提到我军最优秀的政工干部,四野政委罗荣桓和政治部主任谭政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邓公的政工能力只在二人之上而不是二人之下。而要谈起打仗水平,邓公的能力可能比罗荣桓还要略高一筹。

罗帅单独领军,主要是在抗战后期,特别是1943年山东“一元化”之后。

而邓公独当一面有4次:一是1929年的百色起义,二是抗战后期刘帅、彭总赴延安以后;三是刘帅和1纵转出大别山,邓公带领3个纵队坚守;四是淮海、渡江战役,邓公都是“总前委”书记。

林总是军事天才,政工非其所长。而邓公不仅是政工天花板,还是优秀军事家。

1961年,陈赓大将追悼会,左起:邓公、周公、林总、董必武

四、元帅评衔:一个位居第三,一个提名第七

林总少年得志,在红军和抗战时期碾压百色起义的邓公。

从两个人的发展轨迹来看,尽管邓公是百色起义和左右江根据地创始人,但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事业远没有林总顺利。尤其是当林总率领红一军团纵横驰骋的时候,邓公还是一个“敲边鼓”的角色。

长征时期,林总是红军高级将领。邓公晚年回忆长征,谦虚地说自己只是“跟着走”。

抗战初期的洛川会议,确定了我军中枢的11人名单:毛、朱、周、彭、任弼时、叶、林、贺、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实际上,这就是抗战时期我军的最高层,邓公不在此列。

抗战胜利前的七大,选举了44名委员,林总第6邓公28位。后来的十大元帅,朱老总第2,徐向前第9,罗荣桓16,贺老总21,陈毅22,周勇23,刘伯承24,叶剑英31,聂荣臻32,彭总33。

邓公后来居上的趋势非常明显:抗战初期林育英因病回延安,邓公接任129师政委,和“军神”刘伯承合作13年,奠定了“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建国后更是厚积薄发,一步步走上巅峰。

1955年的第一次授衔,林总仅次于朱老总、彭总,位列元帅第3位。

作为政工干部的邓公也在评衔提名时位居元帅第7位,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由于转入地方工作没有授衔,但是被董老誉为“千里马”的“五马进京”,邓公从此开启了新的辉煌人生。

1949年10月,二野、四野首长在武汉

五、交集:林总和邓公有5个阶段有交集

战争年代,林总和邓公的合作机会不多,但至少也有5次交集。

第一次,江西苏区,林总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邓公先后担任瑞金和会昌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总政秘书长兼《红星》报主编,两人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有较浅的接触。

第二次,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此次会议共有20人参加,其中委员6人:毛、朱、周、陈云、洛甫(张闻天)和博古(秦邦宪);候补4人:王稼祥、凯丰(何克全)、邓发、刘政委。

红军将领7人:刘伯承、李富春、林总、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列席会议的李德和翻译伍修权,此外还有秘书长兼《红星报》主编邓公。

第三次,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以后,邓公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和军团长林总应该有不到1个月的交集,随后林总被主席任命为抗大校长,红一军团由参谋长左权代任军团长。

第四次,陕北的抗大,邓公作为总政副主任曾经多次到抗大讲课。作为校长的林总像学员一样坐在地上听课。由此可见,说林总和邓公交集不多是事实,但说二人不睦则有些牵强。

1937年,林总听邓公作报告

第五次,1949年10月,二野刘邓等人在武汉受到四野林总的款待。两大野战军首长会谈的要点,就是落实主席大迂回战略,刘邓大军要打着林总的旗号,指挥四野9个师11万人协同进军大西南。

1949年10月,二野进军西南途经汉口,与四野首长合影,左起:邓、刘、林、邓子恢、谭政、李雪峰

从性格上来看,林总和邓公都是偏于内向的人,爱好不多。

战争年代,林总酷爱看地图,一有时间就倒坐在椅子上看着地图发呆。

林总的业余爱好,也不过是喜欢吃一点炒黄豆之类。而邓公的业余爱好也不多,除了和战士们谈心,最喜欢的就是打扑克。淮海战役期间,三野的陈士榘等人赢了牌,还让邓公钻了一回桌子。

林总和邓公两个内向的人,一个是四野的军事主官,一个是二野的政工主官,所以很少有机会碰在一起。而在私下里,林总和邓公和其余九大元帅多有交集,但是两人几乎没有私人交往。

战争年代,是主席的魅力和共同的事业,让性格迥异的将帅们聚在一起。

上世纪60年代的某次活动中,前排左起:邓公、林总、董必武、周恩来

和平时期,精于谋划的林总和刚柔相济的邓公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平常少有交往也正常。当然,和紧追主席的林总相比,还是性格更加沉稳、淡看风云的邓公笑到了最后。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