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鄱阳湖水位下降, 几百年前的古桥重见天日, 伟貌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众所周知,历史充满了很多让人值得缅怀和学习的故事,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故事也渐渐被新事物所掩盖。

当我们以为它们已经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时,偶尔也会有些故事,因为某些契机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如当鄱阳湖水位大幅度下降,明代古桥重新露出水面时,那段跨越几百年的感人故事,也随之重现在人们视野中。这座古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承载着的,是一段跨越时光的历史故事,一个关于官民大义的传奇。

当我们站在湖边,远眺那座石拱桥的剪影时,会不禁想起修桥人钱启忠的大无畏气概,会为古人留下的工匠杰作而折服。正是这些先贤的气节和智慧,构筑了这座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鄱阳湖,这片被誉为“江南明珠”的湖泊,也曾饱受水患之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鄱阳湖的水位一直居高不下,没过湖边许多桥梁建筑,使它们长期处于水下被掩盖的状态。然而在2022年,鄱阳湖水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创下了百年来的最低水位纪录。

这一变化,让原本隐藏在水下的一件明代古迹重见天日——那就是修建于1631年,横跨鄱阳湖的千眼石桥。这座全长近3公里的石桥,有着“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之称。整座石桥造型优美,桥身约1.2米宽,桥墩由松木构成。最令人惊叹的是,桥上竟密密麻麻凿有上千个孔洞,恰似千只眼睛注视着来人,因此得名“千眼桥”。

这座孤傲于湖中心、历经几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石桥,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它是明代都昌知府钱启忠发动群众,为方便百姓往来所建。当这段故事再次跃然纸上时,也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气节感到敬佩。

鄱阳湖这样的大型淡水湖,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储水调洪,还能起到调节气候的功能。但是湖水上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没过交通要道,严重阻碍了湖两岸人民的往来。

古人面对“天灾”,没有现代科学家那样丰富的应对手段,但他们凭借着民间智慧,也能找到各种应对大自然的方法。修建千眼桥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极大地方便了鄱阳湖两岸百姓的生活。

当这座古桥在百年后再次重见天日时,我们不仅要惊叹古人的智慧,也应该反思现代人面对自然时的态度。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灾害,但也有些问题需要回归本源,融合古老智慧才能解决。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需要我们用心与细致,这也是千眼桥的故事对我们时代的启迪。

历史就如这片湖水,沉沦了多少珍贵的宝藏,我们无从得知。好在偶有珍珠重现光明,让我们得以一窥沉睡的历史之美。希望更多像千眼桥这样的故事,能够随着新的契机展现出来,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当我们追述这些故事时,既要惊叹先人创造的辉煌,也要汲取他们留下的智慧。古人用双手、用心血,在璀璨夜空下造就了如今这座承载百年记忆的石桥。每一位匠人都焊入了自身的敬畏之心,这是他们给后人最宝贵的馈赠。

如今,我们站在千眼桥前回望,除了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应自问:珍视我们身边的人与物吗?是否想方设法造福社会?有没有不畏艰辛、追求卓越的毅力和勇气?

也许我们无法重建一座千眼桥,但可以在各自位置上发光发热,以积极乐观的品格感化他人、造福社群。从钱启忠知府的大无畏气概中,我们可以汲取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应具备的美好品质。

这些先贤们以他们的心血铸就的文明瑰宝,在时光的镀蚀下更显珍贵与娴静。我们身处庆幸的时代,既要感恩于获得这一遗产,也要承担传承发扬的重任。当这些曾隐没在尘烟中的荣光再度闪耀时,我们会由血液中感受到激荡的力量。

从千眼桥的故事中,我们领悟到历史的联系和承续。当我们顶礼这些先人留下的瑰丽遗产时,也在继承着他们的伟大精神。这是一桥连接时光,也连接万代心灵的纽带。希望这样的精神纽带越织越长,越织越牢,以激励更多后人不忘初心、行善图义。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