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南渝先生: 城隍神与土地公 财神信仰与道教 道教节日与中国民俗


城隍神与土地公

中国的城隍土地几乎遍地都是,大概是仅次于深入到家庭生活中的灶神信仰的、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最普及的神灵了。中国上古时代并无城隍神和土地神,这两个神是从蜡祭的八神中和社神信仰中转化而来的。

蜡祭的八神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缀、猫虎、坊、水庸、昆虫。其中坊是房屋的后墙,水庸是小水沟,这两种信仰正是城隍神的前身。大概在古代尚无比较完整的城市结构,在从村镇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房屋的墙和排水的沟与城市的建设最为密切,从外表看,除了交通用的道路,城市建设的内容也就只有墙和水沟了,所以城隍神的出现,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其神职,大概最初也只是保佑墙的坚固、水沟的畅通,至后代才逐渐演化为阴间的城市地方官,督管城中居民的善恶贫富、生老病死。

城隍信仰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此肘大体为民间信仰,尚未脱出保卫城池的职能。隋唐时代的城隍信仰,已有能止雨祈晴,甚至有借助人力与河神相斗而使城池完好的故事。此时城隍的职能扩大,与人沟通,能助善除恶了。

大概在五代时,各地的城隍神开始有了封号,宋代大小城池都已有城隍,城隍神则以有德于民或有功于国的鬼神当之,如萧何、范曾、灌婴,都曾做过城隍神。明初既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的等级而定城隍之品级,并要求城隍庙的建制与州、府、县、卫的治所相同。这种对城隍信仰的推重,使城隍神的地位也高起来,管辖的事务也越来越多了。

古代社祭,即土地信仰。社祭的品级很多,有大社、天社、国社,是天子、诸侯、大夫祭祀土地的活动,而普通百姓只能二十五家置一社神。汉代又有私社,也是十家五家共为田社,其神为社公。这些社公可以遍布于有人烟的地方,凡祈晴雨,救水旱都可以祭之。后来数家可置一社的制度消失了,而神却保留下来,成了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地公。土地是诸神中的最低等,其司职也从止旱止雨延伸为在暗中考察人之邪正善恶的小神。土地神也和城隍神一样,以鬼之灵者当之。韩愈、沈约、岳飞,都曾被奉为土地。

城隍信仰和土地信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地方吏治的补充,地方官解决不了的事,城隍可以解决。地方官不知道的事,土地可以知道,所以城隍与土地不过是封建政权借以约束人们行为的偶象而已。

财神信仰与道教

中国古无财神,财神的出现,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的时代差异,反映在信仰上,就形成了财神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有所尚的局面。

总的说来,在中国历史上出照过的财神有比于、赵公明、关公、柴菜、五显财神,以及元人何五路、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财公财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流万三,以及财神使者,诸多名目。就信仰的广泛性来说,要属武财神黑虎玄坛赵公明和五显财神了。

赵公明本来是道教中的五方神或督鬼之神。传说他为秦时人,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行满,被玉帝召为神霄副帅,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除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虐,保病禳灾之外,凡有讼诉冤狱,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者,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不平之事,对神祷告,无不如愿。

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赵公明变成了财神。其实明代以前,赵公明还不是财神,各地虽有庙祀,只称为玄坛庙,传说为赵子龙从兄弟。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财神信仰便流行开。赵公明教人理财,使人富裕,大概也是在此时成了财神。后来又传说他为回族,只能以牛肉烧酒供奉,又给他配上四位财神使者。赵公明财神形象的确立很大程度得力于明代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宋代有五圣信仰,后来又有五显、五通、五道、五盗、五子、五路等名目。至于他们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其中比较可信的一种是说五代时有一伙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找了一位贫困已极的老太太奉为母亲,事事甚孝,言必听之。于是从此改恶从善,死后被人们供奉香火,屡显灵异。

明代五通神祀中必有一老妪,就是这五个强盗的神祠。所以尽管名目甚多,大概都是从这一信仰演变出来。同时又由于这五位强盗十分富有,有了钱又能做一点善事,于是便被人们当作财神来供奉了。

财神信仰兴盛于明代,而明代道教大量吸收民间祠祀。赵公明本来也是道教之神,其他的一些财神信仰也有些与道教有关如文昌帝君与活财神沈万三,所以财神信仰被纳入道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只是财神并没能成为道教的大神,所以在道教中就不怎么显赫了。

道教节日与中国民俗

道教节日一般都是神的诞日,道教的神很多广,所以道教的节日也特别多。仅与民俗关系较大的,恐怕就有十九个还不止。道教的节日各地各有所重,如北京最隆重的有燕九节,即丘祖诞日、东岳大帝诞日、三官诞日等等。而杭州则重北极佑圣真君诞日,苏州则为吕祖诞日等等。

这些道教的节日不光是道士们举行宗教活动的时期,而且几乎成了全民的社会活动。许多道教的节日都有庙会,一般为十天左右,因地区而异。在此期间远近趋之若鹜,游人极盛,大贾小贩,摊棚林立,百货杂陈,说书卖艺的、杂耍唱戏的竞售其技。如北京白云观的燕九节,京城仕女倾城往祀,有各种赌戏,跑马竞技。道士羽流也从各地云集,以为可遇真人点化。

宫中的太监到白云观祭祀,皇帝则在这一天幸而西厂金殿设宴,看摔跤表演。各阶层的人在这一天都有自己的活动,道教的节日也就成了全社会的节日,不但是各地商业活动集中的时间,也是百姓、帝王游观宴乐的时机。因而道教节日也就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道教起源于民间信仰,因此一开始就与百姓的世俗生活有关。这点联系并没有因为道教历史上的贵盛而有所减弱,道教的一些信仰始终是全民的信仰,道教的节日始终就是全民的社会活动。如每年的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传说为地官诞日。

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大概在汉代就已存在了,至少在唐代以前,人们就以为这一天地官要把生死簿籍拿来,一一判定世间善恶,以决定人们的灾咎寿数。所以这一天万鬼集结等待判决,因此也叫“地官校勾”或“地官赦罪”。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把“孟兰盆”节安排在这一天,作为超度饿鬼的日子。

皇家在这一天要外出朝陵,放江灯万盏,地方官则派人祭祀江海鬼神。民间百姓也在这一天祭祀孤魂野鬼,或者在家祭祖,或外出扫墓。有些地方几乎全体居民都要用锡箔银锭,加白纸钱,沿路焚烧。或以锦纸糊法船,临池焚化。或以纸扎成无数奇形鬼怪,排列街市。很多地方都在这一天抬城隍神出游,以安抚众鬼。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孟兰盆节合在一起,并不是由于佛道教自身的趋同,而是由于民间习俗的需要,完全是中国自古以来鬼神信仰的延续。宗教的发展要符合世俗的习惯力量,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的生命力,道教的宗教节日与民俗的同化正是道信仰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