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1973年, 邓小平担任副总理, 毛泽东: 我有两句话要送给你


1973年,正在江西南昌任职的邓小平和家人突然接到中央的通知,要他即刻返回北京!展信阅毕,邓小平紧皱的眉头慢慢地舒展开来,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看来几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4月12日,视察柬埔寨解放区后回到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鲁克亲王和夫人一行得到了周总理在内的中共中央领导们的迎接,周总理巧妙地把邓小平推到宴会上,让他在全世界面前得到一个亮相的机会。

这天晚上,六年未曾露面的邓小平的公开亮相成了焦点。宴席未散,各国记者已经急匆匆地离开,他们急奔附近的邮电总局,向全世界播报一件重大新闻:邓小平回到北京了!

多年蛰伏,一朝鸣响

这天,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周总理言辞恳切地对毛主席说:“主席,邓小平同志应尽快地出来工作,我建议,由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毛主席抽了几口烟,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恩来啊,这件事你去办吧”。周总理眉头舒展开来,点了点头。

毛主席终于下了决心,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协助周恩来来主持国家的日常工作。

周总理很快发出通知:“毛主席已经批准小平同志近期回来工作了”,并在随后很快告知毛主席:“现在小平同志已回北京”,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早就让他的身体吃不消,总是有那么多国家大事需要他操劳,周总理又坚持事事亲力亲为,如今身患重病,实在是有心无力了。邓小平的重新复出,无疑能给周总理减轻很大的压力。

邓小平在下放之后一直坚持不懈地给毛主席写信,正是这样的举动才让毛主席没有忘了他,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他。

1972年,邓小平再次亲笔致信给毛主席,表示自己想要为党和人民做一点工作,其实就是希望能回到北京,回到中央去。

这时的毛主席已经是风烛残年之际,时间已经逐渐抹去了他的峥嵘和锐气,面对邓小平的来信,他就此事告诉周总理:“邓小平这个同志没有历史问题,他在第二野战军当政委,协助刘伯承同志指挥作战,有很大的功劳。”

言下之意,毛主席已经同意邓小平回北京工作了。

不久后新中国的两位伟大的领导人在中南海见了面,两人双手紧握,久久地四目相对,小平同志的眼眶湿润了,这里面藏着这些年来受的磨难,战友们一起闹革命时同甘共苦的情谊,以及重新返回北京后心中的宽慰!

毛主席和邓小平此时已是六年未见,一见到小平同志,主席第一句话就问:“这么多年你在江西都干了些什么?”邓小平只说了两个字:“等待。”

对于生死问题毛主席看得非常淡,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后要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红色或者花色那样颜色鲜艳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满面春风地去参加庆祝会。

毛主席顿了顿继续说道:你还要大大方方地上台讲话,吴旭君好奇地问道:“我上去要讲什么呢?”

毛主席说:“你上前就说,我们今天要开一个庆祝会,这是个胜利的大会,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对于个人的生死毛主席是不在乎的,但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毛主席却时时牵挂。

被毛主席从江西调回来的邓小平,在这一年八月份召开的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开始协助周总理工作。

周总理强支病体一字一句地写下中共中央有关邓小平任职的决定,决定是主席亲自下达的:由邓小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同时还是国务院副总理。

用颤巍巍的手放下笔后,周总理稍事歇息,虽然身体疲累但是心情却很放松,因为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得力的助手,从此后他可以把手中事事亲为的军政大事交给小平同志来办。

这次复出之后邓小平一直关注军队建设,中共十大结束后不久,毛主席问邓小平:“我死后中国会发生什么情况”,邓小平语出惊人:“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对于邓小平这个回答,毛主席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在一次听取工作汇报的过程中,专门讲到各大军区司令久未调动的问题,毛主席问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略作思考,将自己的茶杯与毛主席的茶杯对调了一下,看到邓小平这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毛主席会心一笑:“英雄所见略同”。

谈毕,主席意味深长地对邓小平说:“小平同志啊,以后国家大事很多都要靠你把持了,我送给你两句话,绵里藏针,柔中寓刚”。邓小平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实早在两年前毛主席就已经开始考虑抓军队的事情了,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巡视,与沿途相关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犯了个错误,胜利以后,军队的事情我管的不多,我要管管军队了。

一直以来毛主席都非常重视党和军队的关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曾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在党的多年发展中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枪杆子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下,所以毛主席又提出: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但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枪杆子里出一切东西,所以毛主席早就开始考虑对各大军区司令进行调整的问题,邓小平的建议只是更加坚定了他心中的想法而已。

得道者多助

周总理的大力推荐和支持,无疑是邓小平能顺利复出的主要原因。两人知交甚早,两人早年就曾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邓小平的了解,周总理可以说比毛主席更早更深刻。

两人在后来红军的辗转革命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岁月,这份似战友更胜兄弟的情谊将两位伟大的领导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后来邓小平及其家人被派遣到江西工作后,周总理特意亲自出面联系江西省的领导,对邓小平一家的安排做了认真细致的交代。

1989年十一月,邓小平同志主动辞去了担任的所有党政职务,开始了退休生活,有了更多的事件陪伴家人和休养身体。

一天女儿邓蓉问父亲:“您这一生工作上觉得和谁关系最好啊?”

邓小平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周总理”,随后他又说出了刘伯承元帅和聂荣臻元帅,可见周总理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两人深厚的感情。

其实小平同志能顺利的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回到北京重新担当大任,后来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还离不开他的老搭档刘伯承元帅的勠力支持。

刘伯承元帅晚年时伤病缠身,在临危之际他的遗言却发挥特殊作用,帮助邓政委顺利复出。刘伯承有着卓越的指挥作战的能力,戎马一生给刘伯承带来了数不尽的荣耀,他晚年帮助老搭档邓小平复出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在过五十岁生日时,叶剑英元帅称赞他:“遍体弹痕只余眼”。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中负伤最多的,他很早就在作战中失去了自己的右眼,在他八十一岁这年他失去了思维能力,然而就是这个一只脚都踏进棺材的老人,竟然在最后关头扭转乾坤,助力了邓小平的复出。

1976年,刘伯承元帅躺在病榻之上,看着来来往往看望他的人,家人朋友来看望他,他只是微微额首,无力做更多的动作。但他再三对去探望他的首长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由邓小平来主持我的追悼会!否则我不进八宝山,我的尸体就让孩子们扔到荒郊野外去!”

刘伯承的这份遗言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轰动,刘帅一生都在为人民群众奔波,七十岁退居二线还在积极创办军事学院,为新中国输送军事人才。

这样劳苦功高的人物,他的遗言又怎会有人不让其实现,刘伯承与邓小平是旧识,两人1931年就打过照面。在抗战时期,更是当了十三年的战友,堪称黄金搭档,他了解邓小平,也清楚邓小平复出对新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正是因为他明白邓小平有多重要,才会在病中还惦记着让他回北京的事宜,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后事为筹码,也要给邓小平一个光明正大的立于人前的机会。

后来在刘伯承、周恩来等同志的努力下,主席同意重新启用邓小平。邓小平复出后备受重用,他也不孚众望,施展自己的才干,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越发繁荣。

刘帅从小就立志为拯救生民而奋斗,而他的一生也确实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令人钦佩。

带来春天的老人

邓小平同志在正式复出重新掌握中央权力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搞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果说,没有科学家,中国就不可能前进;没有科学家,四个现代化就是空话。

面对着刚经过十年劫难的中国科教事业百废俱兴的局面,看着众多资历崇高的老教授、老专家被下放,还没有恢复职务,一向和蔼可亲的小平同志也难免在这个事情上发了火。

这时我们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已经落后了别的国家很多年,很多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都不受待见。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就一定离不开科学和教育。

而科学教育的前提是一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很快就邀请了教育部部长刘夕尧,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准备召开一个全国科学大会和教育大会,在全国范围内找几十个有影响力、有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到北京来座谈几天。

刘部长认为要找到这些有才学的老专家们还是有一点困难,因为在那个特殊时期,导致了很多有才学的专家至今都还没有恢复工作,想要把他们请到北京来还是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邓小平认为恰恰就是这一条,又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因为这是在我国劫难后的第一次科教会议,如果不找大专家来,怎么能有权威性和说服力。邓小平安慰大家说道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最终得到大家一致的支持。

说干就干,这就是邓小平的性格。几天后到北京开会的名单送到了邓小平的手里。邓小平很是满意,并将这次科教会议的地点定在了北京饭店。

刘部长说:“中央会议都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有点浪费经费”。邓小平却这样说:“部长同志,中央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内的会议,这次科教座谈会是我们党纳贤建言的大会,说白了就是我们党拜师的大会啊,你既然要拜师父,你没有点诚心行吗?”

言之凿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来都是一件格调高的事情。

至于经费紧张的问题,邓小平建议:“我们这些人啊,干脆回家去住,跑跑路没有关系”。大家一致地认可了这个方案。

最后邓小平在名单上再加上了两位,分别是上海复旦大学的苏步青教授和同济大学的李国豪教授。邓小平让自己的私人秘书田志远代表自己亲自去接他们。

他还特别强调:所有的参会人员由中央的名义发出邀请,在外地的人员都要由教育部派人去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加以阻拦。

最终,邓小平带领新中国走上正轨,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83年,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访问中国时曾问邓小平:“你三起三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也只是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