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批复了!东北破零,沈阳成全国第9个


东北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

庙堂之上,东北传来了大利好。

近日,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吕志成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中透露,沈阳都市圈已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吕志成表示,这个都市圈批复下来以后,我们要实现规划的一体化、交通的一体化、产业的一体化、环境治理的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尽管正式的文件还没发布。一般来说,这种国家级都市圈的批复文件,首先需要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然后地方发改委和省政府网站转发,才算正式官宣。

但去年这一惯例被武汉打破了。武汉都市圈去年获批为第7个国家级都市圈时,首先报道的是湖北当地媒体长江日报,国家发改委、湖北省政府与武汉市政府至今没有公布具体的规划。

“沈阳都市圈规划方案”会不会向公众发布,也是个大问号。但既然沈阳市市长既然在央视公开透露,说明获批是铁定的事实。

有趣的是,沈阳市市长说的是,沈阳是获批的第9个国家级都市圈。而从官方透露的情况来看,这两年先后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

加上沈阳也才8个,说明在沈阳之前,武汉之后,还有一个城市的都市圈获批了,但尚未公布。

为何是沈阳

由于规划尚未公布,尚不清楚沈阳都市圈的具体成员。

根据2022年初发布的《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成员应该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以及沈抚示范区。7市1区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

但今年两会期间又透露沈阳都市圈包括鞍山、抚顺等六市一区,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5.5%;常住人口1516万人,占全省35.8%。

具体成员到底是谁,只能等官方披露正式的文件才能确定。

随着沈阳国家级都市圈获批,东北在国家级都市圈层面上,终于实现了破零。下一个等待破零的,是国家中心城市,很有可能也会是以沈阳来实现破零。

为何是沈阳?

从城市级别来看,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都是副省级,长春、哈尔滨与沈阳一样,既是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而大连更是副省级城市兼计划单列市。

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沈阳更没有优势。东北经济第一城的宝座,始终在大连屁股底下坐着。第二城,长春与沈阳轮换着坐。

2020年堪称长春的高光时刻,各种政策利好砸向长春,比如批复了《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

可别小看这个合作示范区,虽然圈定的面积只有512平方公里,它却能够为长春乃至东北提供更强的产业集群,更宽泛和便捷的销售路径,此外还为东北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更大的支持则是2020年6月批复长春扩容后,原由四平市代管的公主岭市划归长春。而随行政版图一同并入长春囊中的,还有公主岭超300亿元的经济体量,以及80余万人的人口规模。

这明显是在支持长春继续做强做大。要知道长春的面积本来就超大,还继续吞并公主岭,面积就更大了。

凭此大礼包,2020年,长春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得以双双超过沈阳,一举坐上了“东北第二城”的位置。

但2021年,沈阳又再度超越长春,2022年长春受疫情影响,GDP同比下降了4.5%,差距被沈阳进一步扩大,沈阳算是坐稳了东北经济第二城的宝座,但前头仍有大连在挡着。

从人口角度看,沈阳也不是第一,只是第二。哈尔滨虽然人口持续流失,2021年跌破了1000万,但仍是东北人口第一城。2021年哈尔滨人口(2022年数据未公布)为988.5万人。

沈阳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914.7万人,位居东北第二。大连、长春也尚未披露2022年人口数据,2021年分别是743.26万人、908.72万人。

也就是说,从城市级别、经济和人口三个角度看,沈阳都不算冒尖。为何沈阳会成为东北国家级都市圈的破局者?

根本原因在于,沈阳综合实力在东北最强。

比如,以比GDP更能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来看,沈阳相比于其他三个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在财政收入上,同样具有优势。

从数据可以看到,在资金总量方面,沈阳是东北唯一一个突破2万亿的城市。

这一规模虽然相比于山海关内的中心城市,显得很弱,但在山海关外,沈阳依然是最强悍的存在。

除了这方面优势外,沈阳在航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交通体系。

无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实力,沈阳都是最合适做东北中心的城市。

而高层给予沈阳政策利好,就是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沈阳,以便更好地带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北需要一个强中心

东北,曾经无比辉煌。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共和国初期,东北在整个中国都非常强悍。

有组数据显示,奉系时期的东北拥有占全国产量80%的钢铁、93%的石油、55%的黄金、30%的电力、47%的铁路、38%的对外贸易。

1945年时,东北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越日本。据统计,1945年时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东北地区占了85%,台湾占10%,其余地区包括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总共只占5%。

东北版图非常大,从清末到如今,东北的中心也变换了好几次。沙俄侵入东北时期,哈尔滨一度成为东北的中心,奉系军阀时期,由于大本营在奉天,沈阳成为了中心,伪满洲时期,长春取代了沈阳,成为了东北中心。

建国之后,沈阳被再次扶上位了,国家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比如沈机集团,沈阳化工,当然还有沈飞。

鼎盛时期的沈阳,一条北二马路两侧聚集了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变压器厂、冶炼厂、重型机器厂等37家国内大型龙头企业。

直到如今,沈阳依旧是重工业重镇。除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三大城市,同样承接了非常多的重工业产业。改开前后,四大城市均位居中国内地10强之列。

正因为当时的东北工业实力超强,所以在建国初期成立的13个直辖市中,东北独揽7个,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长春、哈尔滨,其中5个在今天辽宁省范围内。

但随着改革春风吹来,东南沿海地区率先打开国门、解放思想,迎来了强势崛起的时代。

东南沿海先是从最基本的转口贸易做起,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此后利用三来一补政策,大面积开展密集型劳动产业。

在这种模式下,资本进一步积累,同时也在积累技术,推动了产业走向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这一阶段,资本与技术继续积累,最终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新兴产业在东南沿海遍地开花。

而北方始终跟不上步调,尤其是东北,仍陷入在重工业和大锅饭的思维当中,无法自拔,产业老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渐渐被南方甩开。

资本和人口用脚投票,涌向南方。

振兴东北的口号早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但由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当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打工者,大多都想着积累一定资本和资源后单干,而东北人仍想着进入体制内,端铁饭碗。

东北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最后走出的地区。截止到如今,东北仍是国有经济主导发展。

数据显示,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甚至过半,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的国企央企主导经济发展,让东北人躺在舒适的体制内,不愿跳出,长此以往,形成了固化思维。

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早2004中央就提出了东北振兴,之后更是派遣了广东、江苏、浙江派遣了广东、江苏、浙江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实力派城市对口帮扶,然而18年过去,东北还是那个东北。

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东北人口流失了1099万人,2021东三省人口继续减少了100多万人,2022年东三省人口又减少了80多万人。

东北想要振兴,唯有解放思想,打破制度依赖,提升创新能力,升级产业,增加收入,留住人口,才能逐步让东北经济复苏,才能实现东北地区的复兴。

当然,东北更需要一个强中心来带动。

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规模的地区,东北缺少一个超大能级的城市带动发展。

长三角有上海,更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等高手。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深圳、广州三大巨擘。成渝地区有重庆、成都两大高手带动。

而东北,没有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在前2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针对强省会还是均衡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一句话概括便是:穷则核心,富则兼顾。

高层想要振兴东北,得选定一个东北城市,不断给予赋能,壮大其能量场,如此才能留住人口。

东北人口不断流失,有环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东北的产业满足不了东北年轻人的就业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东北有一座北上广深一样的超大能量场的城市,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谁会逃离家乡,跋山涉水跨越几千公里南下。

所以,东北亟需全力打造一座超大能量场的城市,来稳住东北的局面。沈阳,无疑是最佳候选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