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辅德里: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光


原创舞台剧《辅德里》剧照。

7月16日,人们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复原的会议场景。

上海市静安区的繁华闹市中,一排灰白色石库门建筑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建筑无声,但每条走廊、每个房间都蕴藏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响。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曾经的辅德里625号。走进辅德里,红色激流仿佛扑面而来,讲述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光。

1

朴素简陋

20世纪末,上海建设“东西向大动脉”延安路高架,在设计时特意作了一个重要改动:为二大会址绕了个弯,将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完好保存下来。

如今,会址门楣上的砖雕横批“修旧如故”,“腾蛟起凤”四个字依旧清晰。

百年前的革命者们或许并未注意到这一细节。那时的辅德里,“毫不引人注目”,也正因如此,初创的中国共产党选择在这里召开自己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辅德里在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处,‘分界线’边上往往会形成行政管理和治安上‘真空地带’,周围相同的石库门房屋连排连幢,625号也不抢眼。并且,深巷内前后门均可通行,在当时严峻的环境下,这也便于应对突发情况,及时疏散。”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说。

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和夫人王会悟就租住在这里。辅德里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场所,更是中央局秘密的办公地点。中央重要的方针政策、政治主张、重要指示,都由这里发向全国各地的共产党组织。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到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已由中共一大时的50多人增加到195人。中共二大的任务,是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纲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参加那次会议的是12名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29岁的代表。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相遇——每个人都接受过新式教育,多人曾留学法国、日本、苏俄,以他们的学识,不投身革命也足可衣食无忧。

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在辅德里相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召开。会场朴素简陋,没有正式布置,就是加了几张凳子。两只柳条箱放在窗口,上面铺一块布,当桌子用。

2

党章诞生

100年前,闷热潮湿的夏天令人困倦,但聚在辅德里625号的12人却激情澎湃,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世界,点亮了他们的面庞。

彼时的中国,最突出的问题,是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下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时局如此动荡,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不先建立一个有严密组织、有严明纪律的有力的党,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拥挤的石库门里,与会代表字斟句酌。8天、3次全体会议;逐条起草,讨论,修改,最后表决通过,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此诞生。

“党的二大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标志之一,就是首部党章的诞生。”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说。

1922年8月,二大闭幕后不久,当时还是国民党党员的朱德费尽周折,来到陈独秀在上海的寓所,说出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看着朱德急切的神情,陈独秀却告诉他,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是极为严密的组织,共产党员必须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必须经受严峻斗争的考验,而且这样的考验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碰壁”后的朱德没有气馁,而是极为虔诚、认真地翻阅陈独秀送给他的革命理论书籍,继续他的入党申请之路。后来朱德赴欧洲,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终于在周恩来、张申府的介绍下成功入党。

当时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当然渴望更多优秀青年的加入,这么做,只因纪律如铁、信仰如磐!

3

守护信仰

有关中共二大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党史学界很早就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一个原因是,与没有任何中文文献留存于世、党史学者通过多种线索才确定出召开时间的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通过的中文文件原件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历史的原貌直观呈现在研究者眼前。

例如,《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9条有这样的内容:“本章程由本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23日)议决”,明确指出了大会的会期,精确到日。

中共二大留存于世的中文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里面包含中共二大通过的各项决议文件,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章程》。

泛黄的决议案小册子,珍藏于中央档案馆。小册子里盖着一枚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其背后,是一个守护者的传奇故事。

他叫张人亚,字静泉,1898年生于浙江北仑霞浦镇霞南村,1932年病故。张人亚是中共早期党员,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张人亚的大部分革命生涯在上海度过。他从事革命时间早,涉入领域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上海工运、青运、党建、秘密交通、出版发行等革命事业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陈彩琴说。

靠着踏实进取的品质,张人亚逐渐从一个普通的手工业工人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危急关头,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这年年底,许久没回乡的他,匆匆推开宁波霞浦的家门,将一批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张爵谦后,转身继续奔赴广阔的革命事业。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许多活动秘密进行,以至于家人丝毫不知张人亚的踪迹。张爵谦为保护儿子留在家里的文件,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修了一座合葬“衣冠冢”,并用油纸裹好文件藏进空棺里。

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便嘱托三子张静茂将文件和书刊上交党组织。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至1921年《共产党》月刊全部刊号、中共二大会议文件……“他以自己独特的精明和远见,使中共早期一些珍贵历史文献得以保存流传。”陈彩琴说。

(新华每日电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