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约翰·桑顿:美国高层里很难找到几个人会为中国说好话,中国要在英语沟通渠道中建立


【约翰·桑顿:美国高层里很难找到几个人会为中国说好话,中国要在英语沟通渠道中建立起世界性的参与】

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难题。

4月21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上,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主席桑顿谈到:美国的巨大竞争优势在于说英语,中国应该尽快参与英语主导的全球沟通渠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能靠别人来讲述。

本文为桑顿在蓝厅论坛主旨演讲,他还在讨论环节回应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的提问。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桑顿:基辛格博士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别人问他问题的时候,他说“我到底要回答多少问题?我想回答的就是我回答的问题”。今天我聆听了很多讲话,我的反应和之前是一样的,我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美国朋友来听听今天的讲话,因为这些讲话都非常富有深意,质量很高。

世界上有谁不想要和平?有谁不想要共同富裕?有谁不想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非常具有说服力,它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富有启发性。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愿景,并且也是一个行为准则。

然而我想指出两点:

第一,如果制定了一个计划,就会将其视作自己要达成的事情,就必须要落实。世界上有很多人会对此怀有疑虑,但显然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第二,上世纪90年代我来到中国,第一次和中国的领导人进行互动,当时是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在任。中国领导人所拥有的系统性开放心态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人比他们对某一个话题更为了解,那他们就想要找到这个人,请他来到北京,了解他的想法,看看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以及如何调整使其适合中国的体系。

中国在每一个话题上都保持着系统性的开放心态,如果有一个例外,就是和英语世界的沟通。一位非常资深的中国官员告诉我,美国的巨大竞争优势就是说英语,英语在国际沟通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个叙事开始在这样的渠道里流行起来,就很难予以阻止。

总体而言,中国几乎不参与任何这样的渠道,结果就是所有关于中国的信息都不是来自中国人,由此所有的叙事并不准确,也不积极。这是现在完全不可接受的。如果我能够向中国领导人提一项建议,那就是要在英语沟通渠道中建立起世界性的参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美国,很多人因此都对中国形成了负面印象,首先他们不了解中国,其次他们对中国没有积极的印象,因为他们的领导人和他们说“你们生活之所以不易,都是因为中国人”。美国人民开始感到愤怒,但他们听不到不同的叙事,而是只有一个单一的声音。中国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其他领域,就是要弄清楚如何让其内容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在国际渠道中进行传播,让所有人都能听到同一个信息。

这就要回到我开头所说的,有谁会反对和平,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共同富裕?没有人会这么想。至少在我的国家,(这些议题)一定能够对两国关系发挥积极影响。

张维为:我想问桑顿先生一个问题,刚才他讲的一点我觉得是国际传播中很重要的缺陷,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理念、思想、故事没有传播好,但同时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孤掌难鸣,现在明显地是呈现一种不对称性:西方愿意了解中国的愿望总是比较低的,这一点大量数据可以证明。但同时我也在想,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事实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又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国家,还有4亿中产阶层,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是觉得没有必要了解你,只是等你给我解释,最后后悔的恐怕会是西方和美国。我想听听桑顿先生对此的看法,谢谢。

桑顿:在我看来,此时此刻尤其是在美国,情况很吓人,美国高层里很难找到几个人会为中国说好话。其中有一些原因是美国自己造成的。民粹主义的领导人激发普通人的恐惧感,然后把大家的注意力指向一个外部的恶意力量,很遗憾这是美国的特征,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如果它真的成型了,就不会快速消失,会弥漫一阵子。

一般而言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都会具有足够的开放思想,他们愿意去学一点新的东西,但现实是了解中国的人太少了,美国可以说是其中的极端。应该有足够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奇心,但悲哀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式现代化真的很有说服力,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专家应该感觉得到,这个概念和过去人类5000年的发展历史都是不一样的。人类会成长、会进步,进入到更高层级的水平,而不一定最终都会走向战争。中国式现代化指向的就是这个方向,是更高层级的人类发展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说中国如果能够把中国式现代化讲出来,并且能够做到,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事情,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应该把它视为我们的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