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知道-热集合 > 正文

财政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国家终于出手了,四大变化正在发生


年初,很多专家都说今年肯定会比去年好。在GDP目标未公布前,铁锤依稀记得还有专家高喊“2023年中国经济将杀出重围,快速发展,GDP增速将达到8%”。彼时,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助跑姿态,期待2023年能乘风破浪,再创巅峰。

然而,等2023年真正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回首再看,发现事情的走向并不明朗。

先看今年前2个月的国家账本,因为它准确客观的反映了目前的财政状况以及老百姓的消费情况。

数据较多,我们只挑大家最关心的几个来说:

1、国内消费税同比下降18.4%,说明居民消费依旧萎靡不振;

2、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4%,说明居民收入情况不理想,甚至小幅下降了;

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21.6%,关税同比下降27%,外贸不景气实锤了;

4、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32.8%,说明汽车市场前景严峻,3月份的降价促销是无奈之举;

5、土地增值税下降22.4%,全国卖地收入下降29%,说明土地财政依然没有走出泥潭,从土里刨钱搞城市发展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了;

6、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61.4%,说明老百姓不仅买房的少,炒股的更少。

这些数据都是公开可查的,所反映的问题,也并不难懂。这就是2023年开局我们经济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财政、居民收入消费交出的答卷。

财政揭不开锅,消费萎靡不振,经济增长预期不稳,根子上其实说明就业形势也已经非常严峻了,“经济每增长1%,就能拉动150万人就业”,这个理论是得到证实的。

现在的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数据就不放了,水分真的很大,因为统计失业的口径一直是个谜,像农民工、在家啃老的、正在找工作的竟然都不计入失业。

今天主要说说中华全国总工会不小心透露的一个就业市场调查数据,仅供大家参考。数据显示,全国外卖员、快递员、专车司机等人员数量竟然高达840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才4.6亿,这意味着全国有18.3%的城镇劳动人口在从事外卖、专车等行业。

这是一个严重超载的数字。

比如广州市小于25岁外卖员高达8万人,占比高达68.4%。另外,全国2亿灵活就业人群中有1300万是外卖骑手。

当送外卖等服务型行业开始出现人员严重过剩时,说明年轻人的失业情况已经掩盖不住了,因为这个行业最能吸纳暂时性失业人员。

另外,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更能说明今年就业的艰难:今年2月份,招聘平台在线人数上升40%,企业招聘名额下降10%,此消彼长,相当于应聘难度上升了50%,就业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这段时间,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人、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今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已经很好地反映了年轻就业群体的焦虑了。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压力、就业压力都越来越大了。全球经济大衰退,就业压力大,不是我们独有的感受,而是全球同此凉热。

但财政压力大,其实我们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逐年扩增,每年新增200万,截止到目前全国有超过8000万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下来,平均每7个纳税人要养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就这还有人抱怨,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我们的财政供养人数占比太低了。

另一方面,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改不掉,2022年我们刚刚经历了财政赤字最大的一年,但2023年预算支出竟然又增加了5.6%。

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该怎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呢?很显然不能像孟晓苏说的那样简单,“如果居民能拿出钱来买房,就能拉动经济和就业”。

国家终于出手了,四大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清理编外人员

前面提到了,我国8000万财政供养人员,其中编制内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2.56%,编制外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3.10%。虽然都知道,编外人员的工资不及编内的1/3,但编外人员还是消耗了国家财政工资待遇支出的30%。

为什么会有编外人员的存在?据说是,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了原有编制的工作人员难以承担的工作量,于是很多单位就开始在编制以外招聘员工。为什么不扩编?因为编制外的人员活好要的钱少呗,这算是最优解决方案。

当然,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编外的设置本质上是为关系户准备的。比如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李建平,主政时曾分批违规安排了862人,最多1批多达324人。

清理编外人员真的能省钱吗?从部分案例来看,确实如此。比如2021年,海南万宁市285家行政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1336人,年度节省财政开支3079万余元。

2023年打响清理编外人员第一枪的是哈尔滨,3月20日发布的方案显示,哈尔滨将在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单位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

按照哈尔滨的精简法,每年精简的编外人员,至少为财政节省1/5的开支。

第二,金融反腐,金融行业大降薪

金融领域反腐持续深入,这从6天之内,中国银行原“一把手”刘连舸、光大集团原“一把手”李晓鹏等相继被查,可见一斑。

另外,金融行业降薪潮也来了,且正在向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领域蔓延。以证券公司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23家上市券商中,有20家人均薪酬出现了同比下降,占比接近九成。金融行业大降薪,这背后是监管层刻意的整改。

凡事都有个为什么,铁锤的理解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很多实体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作为依靠垄断地位躺赚的金融行业,非常有必要向实体经济让利,而降薪是让利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第三,保护民营经济

最直接的表现有两个,一是马云风光回国,二是近段时间,多地密集发力出台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海南,在印发的《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中,罕见出现“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等出格表述。

为什么要保护民营经济,保护民营企业家?根本原因是,开年后经济复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经济关乎投资、就业、消费等民生领域,今年以来“大学生找工作难”的话题都已经上了好几次热搜了。

这些都是我们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明确表态他们是“自己人”,继而强化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投资信心上去了,才能扩大产能,拉动就业。

为什么是民营经济?因为他们太重要了,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56789”的说法:

5——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GDP;7——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企业数量占90%以上。

一言概之,民营经济的“分量”如此之重,需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被叫停的地摊经济又启用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有北京、上海、杭州、昆明、厦门、成都等地已发文明确,将有序放开设摊、允许外摆。国家出手,重启地摊经济,说穿了有两个目的:为了解决就业,为了让老百姓掏钱消费。对此,铁锤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详细分析,今天不再赘述。

不管是国家账本客观反映的2023年财政压力,还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不小心透露的数据反映的就业严峻形势,都颇值得重视。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国家毅然出手,在机构、金融、民营经济、地摊经济等领域进行4大改革,说明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改变正在发生,值得欣慰。

但有一些阻碍改革发生的真实情况,更需要重视。就拿重启地摊经济来说,它承载着全国5亿中低收入者的生计大事,也是短期国家拉动就业、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绝大多数城市很难做到对摆地摊“完全开放”,尤其是把消灭一切商贩视为最终目标的城管大队,以及全国各地掀起的创文创卫创城,更是和重启地摊经济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落到具体政策得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喊喊口号,因为经济发展不能再等,解决就业问题,更等不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