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大集合 > 正文

壹点漫评|爬树课“出圈”,背后是珍贵的创新胆识


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开了一门“爬树课”,很快成为被热议的“网红课”,名额爆满、一课难求。

曾几何时,“爬树”是几代人共通的童年记忆。在绿荫下,抓着粗树枝、小球鞋一蹬,三下五除二就爬上枝头,那份“俯瞰世界”的惬意,是无数人成长中的快乐注脚。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多数树木成为景观树,以及“爱护树木”“禁止攀爬”的教化、警示下,“爬树”距离我们的生活已越发遥远。

如今,大学开起爬树课,获得学子们的“热情奔赴”,除了源于新鲜感,还有年轻一代对“野趣”的向往,以及对亲近自然、释放身心的真实渴求。

从直观的教育视角看,该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手臂、腰腹、腿部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也赋予他们某些危急情境下的自救能力。而课程背后,更折射出体育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向——即从单一技能传授,走向“以体育人”的综合素养培育。正如校方所言,通过这种与树木的真实接触,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攀爬,更有对自然的深度感知与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近年来,高校课程一直在做创新探索,天津大学开设过“恋爱课”;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起过“种田课”;西南大学的“野外生存技能”课,传授像绳结、取火、索降等野外生存的方法和技能;广州大学推出“生死课”,训练学生写遗书、立遗嘱、写墓志铭……这些课程以不同切入点回应着全人教育的呼声,尽管常伴随审视甚至争议,有些甚至中途折戟。人们常说“教育很少做冒险的事”,但也恰恰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创新胆识——在专业与科学的基础上,勇敢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边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适应未来的综合素养。

期待更多于传统之外,敢于“登高望远”的“爬树课”,和它们真正长久的生命力。因为教育,从来不止于传授已知,亦在于探索未知、与时俱进、释放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