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的泰山情缘
泰山作为“五岳独尊”的东方圣山,历代诗人以笔墨为刻刀,在诗卷上雕琢出这座神山的万千气象。2023年斩获国产动画片票房亚军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出现的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也曾与泰山聚合并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泰山为何成为李白、杜甫、高适等名士的“温暖之乡”?
高适:“半个山东人”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计划南行,因事未成,改向东走。当时,诗人已四十多岁,蹉跎半生,仍是一介布衣,经邦济世的志向无从实现,心情十分痛苦沮丧。
高适是由泗水沿水路到东平的。当时,到处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些惨景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他在《东平路中大水》一诗中写道:“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在《东平路作三首》等诗中写道:“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
高适在东平先后有三年时间。此间,他结识了当地许多名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山东人的耿直忠厚义气温暖了高适那颗孤独郁闷丧气的心。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高适在东平时与大诗人李白、杜甫相逢。这三位诗坛上的明星聚在一起,光彩异常。他们同游齐鲁唱和,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果说高适刚来东平时的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话,那么,当他在泰山脚下东平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尤其是结交了许多朋友之后,他逐渐热爱这个美丽的地方了。“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他还自称“汶阳客”。东平的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使他流连忘返,东平人的热情好客更使他觉得宾至如归。“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平生感知己,方寸岂悠悠?”他在东平创作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适客居东平期间,曾遍游汶阳、泰山一带,交游酬唱,诗兴情思大开。《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写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春季,诗中“地连尧泰岳,山向禹青州”“汶上春帆渡”等句即描绘泰山周边风貌,一方面赠诗表达对东平薛太守治理政绩的称颂,另一方面寄寓个人对功名的渴望及羁旅漂泊之叹。在《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中有“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的名句。郭处士、苟山人皆为在泰山附近隐逸的高适的朋友。
天宝六年正月,李邕被奸臣李林甫借故加害,杖杀于北海郡。李邕是高适旅居东平时的投靠人之一。李邕遭害,高适也无法安居下去。于是,高适于本年离东平归梁宋(今河南商丘),从而结束了诗人的东平寓居生活。
为什么高适能和泰山、东平结缘,这要先从地缘上说,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渤海郡在隋朝时期,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滨州市、济南商河县以北,德州乐陵市、庆云县及河北省南皮县以东,黄骅市以南,东至渤海。因此,高适在地缘上就是“半个山东人”。
高适的“第二故乡”梁宋,离山东也很近。公元719年,20岁的高适初游长安求仕失败,721年寓居在梁宋。“梁宋”地区,是今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中心的地区。西汉时期,商丘赫然矗立“三百里梁苑”,即梁园。《水浒》第六回,鲁智深、史进放火后说了一句后人经常引用的话:“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话中的梁园,就是高适居住的地方。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修建,是具有游猎、出巡、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史记》记载梁园“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范围不局限在今天的商丘,还包括今天山东曹县、单县的部分区域,如单县栖霞晚照即是当时梁园胜景之一。《单县志·文物名胜》载:“栖霞山:又名梁王台,即今单城西南角高埠。栖霞晚照,为单县古八景之一。”其遗址在单县护城堤的西南部。毗邻之地,习俗相近,往来走动,高适哪能不会有“山东情结”呢。
高适和李白、杜甫三人第一次聚会,就是在高适居住的梁宋。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分别前,二人相约在梁宋会面。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梁宋,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这次梁园相会,李白写下了闻名于世的《梁园吟》,并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典故。
李白:天门一长啸
李白来山东,登临泰山,隐居徂徕山,主要也是受亲情牵引,从李白诗集中的一首《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显端倪,诗题中称呼“任城六父”,显然是李白的六叔在济宁任城任职,而不是父亲。从李白诗文细捋发现,其亲戚在鲁任职的还真不少: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当主簿,从祖在济南当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今兖州)当都督。所以,李白从湖北举家迁山东,有投亲访友的意思。
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太山”(李白《游太山六首》)。其游从“四月上太山,石平御道开”,到“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历时月余。所作《游太山六首》,诗中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等旷世名句。此前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李白寓家东鲁(现济宁市任城、兖州等周边)期间,曾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诸人隐于泰山的姊妹山——徂徕山的竹溪,诗酒唱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溪六逸”。
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与李白也有互动,岐王府宴会上,玉真公主对李白的诗歌才华表现出欣赏,而对高适的枪法表演仅评价为“有些吓人”。这种对比,凸显了公主对李白文学才能的认可。史料记载,李白通过《玉真仙人词》获得公主青睐,诗中称玉真公主为“仙人”(如“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最终在公主的引荐下进入朝廷任职翰林。
历史上玉真公主也和泰山有关联。她曾邀请泰山日观台道士刘若水为其校定经箓,公主亦“游谒五岳,寓止山中”(唐杜光庭《青城山记》)。李白还在《游泰山》诗中将泰山道观称为“玉真”。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年轻时曾前往渝州游玩,并拜访了当时闻名海内的大名士李邕。李白在拜访过程中,因其不拘俗礼的行为使得李邕面露不悦,于是李白作诗《上李邕》回敬,诗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表达了对李邕的不满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实际历史上李白和李邕从初识的冲突到后来的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文坛佳话。
人们有所不知,李邕也和泰山发生过关系。李邕在天宝元年(742年)官灵昌郡(今河南滑县)任太守时,撰书泰山《灵岩寺碑颂并序》,立石寺中。碑叙灵岩寺自晋宋之际始建,至唐开元间之兴废,行书笔力遒劲舒展,为后世所珍重。
杜甫:会当凌绝顶
你说巧不巧,杜甫到山东,游泰山,主要是父亲和兄弟也在这边。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祖籍湖北襄阳,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但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任司马,他曾说:“东郡趋庭日”,意思就是说来接受父亲的教诲。另外,他的弟弟杜颖在临邑县任主簿。安史之乱时,他的另外两个弟弟也在山东。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秋,杜甫漫游齐鲁,至泰山下,赋《望岳》,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杜甫后来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乃是其在洛阳目睹玄宗封禅队列之追忆。其《封西岳赋》论泰山封禅有“东岱五岳之长,足以勒崇垂鸿,与山石无极”之句。又于《杂述》言“泰山冥冥崒以高”。在济宁任城时,作《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有“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之句。后于蜀中又作《又上后园山脚》诗,追忆“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之经历。这些诗作都是杜甫与泰山“情缘”的见证。
高适和李白、杜甫在梁宋相遇后,三人一见如故,紧接着就和“山东”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虽没一起登泰山,但是始终围绕泰山周边活动。公元745年,李白、杜甫、高适同游山东蒙山等地之后,在曲阜停留数日,高适、杜甫与李白作别——此次分别之后,高适与李白再未相见,高适和杜甫前往济南参加新任北海太守李邕的宴会。李白与杜甫相别时,杜甫写了《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